无限之行尸进化_第七十五章 望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 望运 (第1/2页)

    一场仲夏的雨水将天地间的燥热冲去,山木之间充满了一种泥土的芬芳,猛地一吸,肺腑间充斥的一股沁人心脾的爽快。

    李若秋将标签贴好,脸上露出一个微笑,书库的小厮伺候的很勤快,虽然自己只是个暂时被聘用的抄书匠,但这个小厮却是格外的用心。

    捏了一块点心放在嘴里,一股甜味充斥在口鼻间,是糯米和面粉和揉而成,已经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书桌不是很大,但却也不是很旧,抄完的书本就放在一旁,这标签是李若秋按照前世图书馆管理的方式新加上去,在读取的时候容易分类,很是便捷。

    “先生可是乏了?”小厮看到李若秋放下笔,这时,也凑了上来。

    “也不是太疲惫,只是这眼睛受不了。”李若秋笑了笑,看着面前清秀的童子。

    “这几日多亏你在一旁帮衬,端茶送饭之事,倒是要向你道一声谢了。”

    “先生莫要客气,这是小的应该做的,都是王管家吩咐下来的,小的不敢怠慢。”小厮站立在一旁,很是恭敬的说着。

    “这场雨真是及时,若是迟了些,这庄稼定然要亏损不少,佃户长工们的日子就难过了。”李林看着依旧淅淅沥沥不停落下的雨水,感叹一句。

    “龙王爷开恩,这场雨的确是救命的雨。”说罢,小厮又是继续说道:“这几年年限越来越糟糕,干旱倒也罢了,还闹了蝗灾。风言风语开始传播了起来。”

    “噢?”听到小厮的话,李若秋不禁感兴趣的看着小厮。

    “不知小哥姓名?”李若秋站起身拱了拱手。

    “不敢当,不敢当,小的哪里有什么姓名,人家都叫我小三,这三儿就是我的名字。”

    “小三兄弟,不知方才你所说的风言风语又是怎么回事?”李若秋眉毛一拧,看着小三问道。

    “李先生难道不知?”小三听到李若秋的问话,很是惊讶。

    “请兄弟指点。”

    小三疑惑的皱了皱眉,李若秋给他的印象不错,有一股令人折服的气质。

    “先生有所不知,煌煌历史,这历朝历代的命数都不会超过三百载。我大夏朝绵延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眼看着……”说到这里,小三闭口不言,缓慢的退了出去。

    “历朝历代不超过三百载?”李若秋听到小三的回答,顿时在脑海中搜索李林之前的记忆,的确是如此。

    这国运与民生相关,庞大的朝廷需要法度,需要一个无限循环的制度,除去开过太祖时期,万民同心的时代,绵延下来的皇室能够守住祖宗的基业就算是万幸。

    历朝历代都不超过三百载,这就有些诡异,按道理说,朝代秉承的人道还属于同一个位面,但也不至于气运如此短促,三百年的国运绝不算短,可是,历朝历代时不过三百这种现象,还是值得琢磨。

    地球华夏历史上,远的不说,赵匡胤翻天的宋朝便超过了三百之数,而远的东周,西周,更是绵延了七百年之久。

    这几日,李若秋抄书的速度越来越快,写到妙处,就连他自己都不自知,诗词古文信手拈来,笔意凝练,笔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在他心中蔓延开。

    雨水渐渐稀少,屋檐上的水珠积少成多,滴落下来,虽然不如之前连成线的雨丝,但滴落在地面上,聚成一条溪流。

    “先生,老爷吩咐你过去,就在偏殿内,也不用换鞋子,自会有人收拾。”熟悉的声音从门口响起来,来人正是小三。

    李若秋应了一声,将笔墨放好,用嘴吹了吹还没有干透的纸张,起身出门向着偏殿的方向走去。

    庭院内的枝叶焕然一新,往日蒙尘的腐朽在这一刻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来,李若秋将一片叶子摘了下来,放在鼻尖嗅了嗅。

    “大人,此子还真是个人才。”黄启明拿出这一本书,看到上面细致却不繁重的标签,赞叹了一句。

    “的确如此,以往书库虽然分工明确,但难免出现纰漏,这李先生这么一张标签倒是解决了难题。”老王身份不同别下人,他伺候刘府几十年,倒是没有旁人的拘束。

    “县里出这么个人才也算是难得,不过,此子的气运却令人堪忧。”刘明淡淡的点了点头,但是,李若秋的气运的确没有达到考取功名的标准。

    “他家之前出了一个秀才,就是他生父,寒门双倍功名,这气运哪里是一个贫农可以支撑的起的。”

    听到刘明的话,黄启明两人也是知道了其中道理,寒门出士子不容易,那怕只是个秀才也不是贫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