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秋蝶淑 纠结情 (第2/2页)
弄来了一个风筝,他便说要带着她一起玩。御花园里种着几十棵枫树,那时叶子红了一半,另一半是灿灿的金黄色,拼在一起绚丽得让人恍惚。他试了许多次都没有成功,便有些恼了,将风筝一扔,跑到她身边。她掏出手绢给他拭汗,然后自己拿起了风筝。当风筝飞起来的时候,他在一旁又蹦又跳、又喊又叫,她便也开心极了。 她又记起一个晚上,他神神秘秘地拉着她,躲过了宫里的内侍,来到了紫宸池里的一叶小舟上。那晚夜风极大,好几次他都把她拥进自己的披风里,她安静地把脸靠在他胸口,一动也不动。忽然,他发出了惊喜的声音,她便探出头,只见流逝的云絮里射出一道月光,正照在前方的湖面上,有什么东西描着无数的线条漂流过来。不一会儿,船舷两侧已被白、紫两色的花朵包围了起来,仿佛披上了一件花衣。那花状似彩蝶,香胜彩蝶。那一夜,她爱上了这玉蝉花。 他是不是因为想起了这两件事所以才给她取了这个名字呢?她在私下里曾不止一次地揣测。 只是她那时还远未认识到,两个美好的事物结合到一起,诞生的并不一定是更美好。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遇到错误的人,固然是一场悲剧,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遇到正确的人,自然是一声叹息,但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遇到正确的人就一定会是一生幸福么?事实上,她一生的命运好似被这名字牢牢地钉死在了那里,因为这个名字将在随后的几年里被演绎出完全不同的意义——蝶之遇秋,恰若心之遇霜。 伴随着岁月长大的不只是人本身,还有烦恼。 那一日,阳光和煦,微风拂面,是个非常爽利的好日子,皇子被告知,他马上就要有妻子了。当她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为他采摘花朵,霎时,一阵狂风吹来,她感觉她的心和这漫天花瓣一样,飘得很远很远。 她为什么伤心?她弄不懂,她更不想弄懂。 自那日后,皇子常常换上普通贵公子的衣衫,然后骑着马,一出去就是一整天。
大婚那一晚,从朝贺的前殿出来,他没去洞房,她看到他书房的灯亮了一整夜。天亮时,他让她进房,放到她手里一张纸,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出去了。 皇子擅画,她是他画中的第一个女子;皇子擅诗,这是他给她写的第一首诗,也是最后一首,只是没有写完—— 人生若只如初见。 他想跟她说什么呢? 也是这日之后,皇子对她的态度就起了变化,还是那么温柔和煦,但是明显少了些什么。 开始,她以为他迷恋上了那个叫“高毓淑”的女人。因为在大婚后的第二天,当皇子看到高毓淑时,站在王子妃后面的她清楚地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惊讶。 他是被她的美貌震惊了么? 她有些不服气,虽然王子妃也是个美人,但是她对自己却更有信心:唇红齿白,轻巧的鼻梁,似水般灵动的眼睛,两弯如月眉,线条柔美的面部轮廓,如同牛奶一样丝滑白皙的肌肤——这大概是母亲遗留给她唯一的、却也应该是最珍贵的东西了吧。而那个混血女子,除了眼睛是澄澈的天蓝色不同于自己外,什么都是及不上她的。 她想,在他身边太久了吧,他已经太习惯她了,如果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她,他会是什么表情呢? 但是很快,她就对这个混血女子消除了敌意,因为她是个善良的人,更因为她们有着相似的遭遇:高毓淑的父母也是为契丹武士所杀,只是毓淑当时已经成人,而且还有个meimei失散在战乱中。耶律阿保机觉得这个女子面容清丽,且她的祖上是鲜卑族的英雄——兰陵王高长恭,父母又是在宫廷政变中被误杀,所以就将其许配给了皇长子耶律倍。 她对他和她是有疑惑的,为什么王子妃在私下里总是称他为“公子”而不是“殿下”?为什么他们总是会说起一个叫“鸢戈”的倔强小孩?为什么他们在提到鞋子时总是会心一笑?他和她肯定有属于他们俩的故事,而这故事里显然没有她的角色,所以她便也失去了探知的欲望。 后来,她就经常见不到他了,契丹国的版图越来越大,而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发现,她和高毓淑又多了一个共同点:一起默默地守候着他回来。 后来,渤海变成了东丹,他们一起又到了天福城。 当看到他从那个被契丹人视作神一般的男人手里接过天子冠冕和衮服的时候,她那样明晰地感受到高高城墙下的欢声雷动。那一刻她的心中有的只是莫名的骄傲。 然后,她总是看到他的议事大厅里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她总是看到他在暴风雨的夜里与随从们一起策马外出;她总是看到他在天寒地冻的雪天,穿着普通地走出宫门,但是每每回宫时,他的貂裘总会莫名其妙地失踪。 有一天,她外出采购,发现了明亮的房屋、繁荣的街道,还有快乐的百姓,她突然觉得她此刻就置身于她梦中的神州大地。 命运总是爱开玩笑的,卑微如她,高贵如他,都躲不掉、逃不开。 那日,帝位有归、君臣分际,当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他身边的那位金发的胜利者的时候,她却一直在感受另一匹马上由他发出的那份落寞。 善良与仁慈终究是敌不过铁血与强权的吧,她想。 之后的那几年,她仍然可以看到他嘴边的微笑,却再也看不到他眼里的快乐。 再然后,他们来到了南边,她终于来到了中原、来到了故乡。当所有的一切都回到原点的时候,这个故事也应该结束了。故事在开了头以后,总要结束,既然她不能选择故事的开始,那便选择故事的结局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