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强国自有祖上庇佑 (第2/2页)
的南面,不得北迁。 而张方毅算起辈分,算的上是这位被驱赶的正主的子嗣,有一点的血亲关系。这位李绍敏继承了自己父亲的才能,擅长领兵作战,几年下来战功不断。这叫作为国君的李成吉十分的担心,招他回到泾国的国都,那时候的李绍敏已经有了子嗣,终生被软禁在了国都中。而南面李氏的势力也渐渐的叫李成吉派过去的新的一支取代了。 后来,李成吉的儿子李永康继位,渭国见李氏的先祖已经仙逝,便再次来犯。南面抵挡不住,李永康为了泾国的利益决定卸去皇位,移交皇权给李绍敏,为的就是求李绍敏出山再次平定。这一去又是三年,李永康做了三年的皇位,三年后南方打胜,班师回朝却死在了途中,注定没有做皇帝的命运。 李永康命李绍敏的子嗣终生驻守南面,保卫泾国。对于皇位一事也只字不提了,后来几朝几代经历了几番更迭之后,南北的血缘渐融,当初的两支血脉引发的隔阂也被渐渐的淡忘了,知道现在的皇帝继位,李绍敏和李成吉的恩怨早就被遗忘的烟消云散了。 只是因为李绍敏的血脉常年驻扎南面骁勇善战,而驻扎在背面的李成吉的后嗣在隔了几代之后也出现了一位奇才李松,此人乃是带兵的天降奇才,横扫西番,将他们继续打退了数千里的距离,彻底解除了麓骊山之患才能叫赵国有时间开始修建长城。 而背面也在这一代出现了一位文雅的公子,李谨南。作为李成德的后嗣,李谨南所擅长的并非舞刀弄枪而是舞文弄墨。在南方一带颇受少女的欢迎,在各大酒肆茶寮中都成为追捧的对象,而当朝的皇帝所娶的容妃则是来自南面,自小和李谨南之间有着说不清楚的瓜葛。
容妃则是二皇子的母亲,这就是为何二皇子处处高于四皇子一头却仍旧不受待见。而四皇子的母后陈皇后则是李松的父亲。李松在得权之后强行将自己的女儿嫁入宫中,捧上后位。皇帝为了制衡李松的势力才重了南部的发展,启用了数位南面的将军,张方毅便是其中之一。 只是大多数将军若非被李松害死就是没有真才实德,常年累月下来,南面竟然只剩下了张方毅和李元杰两人,李元杰也有皇室血脉,带兵打仗虽然略输于张方毅却也是铮铮铁骨一把好手,和李谨南二人一文一武称颂南面。 一方面为了挟制武官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停息这样的斗勇,泾国的国君便开始提拔数位来自民间的文人雅士,上朝堂参朝政。可是说,泾国的现任国君是第一位提出文臣选拔制度的人,此前都是依靠军工或者血脉关系得意走入朝堂,现在的选拔就更接近草根社会了,也像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而徐家就是在此基础上发达起来的,成为了文官之首,也是全朝之中唯一可以夹在李松和李元杰之间不死的唯一一人。当然了,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依靠了徐哲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年少便浪迹天涯,为世人称颂。 关于这件事情,王晓芳只能说世人都是很好糊弄的,比如说那个时候、比如说现在这个时候。只要有个漂亮点能满足他们听觉感官的说法,他们都是很乐意追捧的。 所以,赵国真正的两位将军此刻还在按兵不动坐等事态的发展,他们想要绊倒徐家也并非一两日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也算是徐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借九鼎一事上原本是徐家立了大功,可是人都还没有回到国内就爆出了这么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来叫泾国的国君情何以堪,就是想赏你都不成。 王晓芳制造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无非就是叫赵振天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返朝。天下百姓虽然不明,但是做贼心虚的泾国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么目的。泾国的国君只提出了两点指示意见来,第一,要么就作死赵振天要么徐哲就自己准备白绫;第二,要么就查出每日新闻的情报联络人员要么就去韩国暗杀范炙。 这两件事情,王晓芳是知情的,因为有吴勇在其中的互通有无。吴勇这条线,只怕是快到了收线的时候了,徐哲对阵赵振天是必败的,因为赵国需要他败、泾国也需要他败、全国人民都在坐等他战败,他没有胜的理由。 这件事情可能全国人民都知道,只有身处在这场大戏里面的徐哲本人还没有参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