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昭公主_第九十八章 私访(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 私访(二) (第1/2页)

    那位汉子没工夫和他们细说,端着吃干净的盘子匆匆就走了,他们也不好拦着耽误人家干活。他们注意到了那些吃饭的人都是很快就吃好马上干活去了,都这么勤快,难怪才个把月的功夫就看见这里成排的屋舍已是初具规模了。

    “玄龄,你刚才不是问‘小区’在哪里吗?这里就是,整片屋舍还有道路树木,将来还会有店铺和私塾,整个就构成一个小区了。”李世民对房玄龄说道:“按公主的意思就是说这里还有下游的仓库和铺子连成一片,将成为所有经过新水渠进京城的来往客商中转的地方。”

    房玄龄有不解:“那为什么不索把那些仓库和店铺建在这里,这样就不用搬迁村民了,您看光是工钱和饭钱每天就不是小数,我听说公主给这个村的村民每户人家一笔搬迁费,算是把他们的旧房子全买下了,这可是一大笔钱。”

    李世民也知道这事,当初为了这里的开支,三姐和长孙氏也发愁,一下子就把前几个月的收入都几乎搬空了,这么做确实冒险的,可三姐给出的理由是从大局考虑的,让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么做确实很有必要。

    “玄龄,这事我只能说公主有她自己的道理,说是为了不影响进入京城的水质量。下游正在挖的水渠只有那么一段,从龙首渠在浐水的起点开始往上以后都将只能供周围农田和百姓用水为主,不许外地进京的大型商船进来,只能停靠在下面建起的码头,这样既不影响进入龙首渠的水,又能为新码头提供机会。”李世民想着是不是现在就往下游过去看看,听说那里除了村民们的旧房子没拆,其他凡是能拆能搬的都动了,还往岸边挖了一个深水潭,刚才他们从河对岸经过也朝这边看了看,真是好大的,一下子停靠几十艘大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王爷,这个水质量我不太理解,长安城虽说是新建的城池,可也有二三十年了,这条浐水源自终南山,一直都是这样,以前也常有大小船只经过,并没有什么问题啊,倒是广通渠如果不注意时常疏浚,很可能如汉代旧漕渠一般淤塞不通。”房玄龄还真没想明白,这个水质量是指什么他都没搞懂。

    “你说的漕渠也正是公主当初想要开挖这段水渠的目的之一。以前关东和江南的粮食货物要运进关中尤其是供应京师所需都要依赖广通渠,现在如果多一条水路又不容易淤塞,那岂不是为京师多了一重保障吗?而且我打算向父亲请旨,以后每隔数年视漕渠通行况随时疏浚,以防不测。”李世民后面那段话是听了萧贺的恐吓才决定的。

    萧贺知道唐朝历史上因为漕运不通导致京城粮价疯涨的事没少发生。漕渠淤塞,可漕粮的运输仍旧要仰仗于渭水,凡是从黄河西进的大小船运都要经过渭水进长安,然而渭水弯弯曲曲,不说路途遥远就是长年淤积的泥沙也使船只难以顺行,甚至不得已的时候还要陆运。陆运如果靠人力根本就是微乎其微,可畜力又跟不上,当时一般都是靠牛来拉车,牛如果都调配去拉车那又会影响农耕,再说也找不到那么多牛去拉呀。真到这种况的话,长安城中缺粮问题就会立时显现,在时局不稳的时候就会演变成危机。

    房玄龄对此倒不反对,漕运的重要他能了解,可如果由秦王向皇帝请旨的话恐怕好事多磨:“王爷,此事不急在一时,等以后可以缓缓图之。”

    李世民听了这话一愣,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是啊,现在他提出来在朝堂上说不定就通不过,还会被人反过来指责过度使用劳力不与民生息,还不如将来自己能做主了再说,现在是不用着急。

    两人说了这么一会儿话,刚才又看着好多人吃得欢实,肚子里都觉得有些饿了,可又不想现在就回去,想着是不是上哪找顿饭吃。

    要说吃饭,李世民还真想尝尝那些村民们吃的东西,可自己又不在这里干活,要是也去吃的话就算别人不指出来,他还不好意思呢

    房玄龄很能体会老板的心思,马上就提议道:“王爷,不如我们过去跟管事要几份饭菜,算钱给他们就是了,我看这里都是村民们帮着做的,虽然比不上城里快餐店卖的,但应该也不差。”

    后几名侍卫都纷纷赞同,他们都是李世民的近侍卫,虽然有主仆之分,但都是生死交,所以比一般侍卫要随便一些。

    于是一名侍卫上前找到一名看着像是管事的妇人,跟他三言两语就说好了,八个人需付上一百五十文钱可以一人领一份吃。这钱当然是侍卫自己先垫上了,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钱。

    说来也巧,在这里负责分饭食的正是蛇村村长牛四爷家的二儿媳徐翠兰。

    自从村子开始改建后,村里的妇人如果有把子力气的也可以在工地上干活,只是领的工钱要比男的少一文钱,说实话,男人都只拿三文钱,女人能有两文钱就不错了,可村子里的妇人好多都是实实在在到干着活,可从不去管事那里领工钱,就算是白干了。还有一部分妇人帮着煮饭烧水,搞搞后勤工作,这些人暂时都由徐翠兰统一调配,一来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