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扫荡湖南 (第2/2页)
来的,战力也不高,却也不可小觑,毕竟是两万人马。如果“湘西联军”强攻辰州,先不说“联军”没有攻打坚城的经验,就是这两万人马,也够“联军”头疼的。 不过有胡柱国在,一切都变得再简单不过,胡柱国带领一万化妆成清军的“联军”士兵进入辰州城内,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辰州知府衙门,活捉了知府和辰州守将,两万全无斗志的清兵也乖乖地缴械投降。 两万清兵可是非常不错的兵源,李定国延续永历皇帝的做法,派人在两万俘虏中进行了一番鼓动和甄别,从湖南和贵州兵种挑出了一万人,编入“湘西联军”之中。有了这一万人的加入,又在辰州就近征兵,总共得到了一万五千名士兵,加上原来的士兵,“湘西联合军团”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余人,一跃成为大明各个军团中,实力最雄厚的军队。 “手里有兵,心里不慌”,姚大榜也来不及整顿编练,立即在请示李定国后,发兵三万进攻衡阳。此时的衡阳,因为两次调兵围剿湘西,守军已经所剩不多,只有一万余人。 对付这一万来人,姚大榜手里依然还有王牌,第一次“湘西大捷”中俘虏的衡阳副都统杨坤还被看押在地牢里,如果他肯配合,不愁拿不下衡阳。 杨坤不比胡柱国,他算是“铁杆汉jianian”,对于归降一事,根本就是软硬不吃,不过他在姚大榜的手里,以姚大榜东厂番子出身的手段,落到他手里,总有办法让杨坤“回心转意”的。 “可怜”的杨坤在饱尝东厂“十大酷刑”之后,终于被撬开了牙关,答应为“联军”写一封劝降信。 衡阳城内的军官多是杨坤的旧部,其中几个手握实权的还都是杨坤提拔起来的,所以受到杨坤的劝降信后,开始丈二摸不到头脑,不过等到“联军”兵抵衡阳后,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 此时湖南已经乱成一片,岳阳突然发生“叛乱”,知府李任远扣押岳阳守备后,裹胁岳阳守军兵变,重新打出“大明”的旗号,此时正招兵买马,准备抗击湖南巡抚派来进剿的清军。 而吴三桂此时也是自顾不暇,在他来湘西的时候,滇西的“叛乱”已经扩展到了大理、楚雄一带,直接威胁着昆明。 所以衡阳守军在听说平西王大败逃回昆明后,开始是震惊,然后就是恐慌。如今“湘西联军”大军压境,衡阳守军根本没有守城之心,几个副将聚到一起,有的主张守城待援,有的干脆投降了事,有的说弃城逃跑,群龙无首之下,意见难以统一,最后弃城逃跑的主张占了上风。 在“湘西联军”抵达衡阳城外第二天,衡阳城东门大开,上万清军出城后,向东逃去。姚大榜早就料到清军会“弃城”,特意将东门放开,等清军出城后,在城东三十里的地方设下埋伏,将逃跑的清军全歼。 怎么能让清军逃跑呢?姚大榜可不想等清军恢复元气后,再给“联军”制造麻烦,所以这些清军必须消灭。 在攻下衡阳后,李定国和姚大榜又面临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北上攻打长沙,进而攻占湖南全境;还是南下两广,联合大明“第三军团”,攻下广州;又或者西进贵州,与贵州的“义军”会和后,再进入云南,与吴三桂“决一死战”。 这三个选择,都有利有弊,北上可以攻占“鱼米之乡”湖南,却要承受湖北、广东、贵州、四川等地清军的压力;南下两广,与尚可喜争夺广东,尚可喜手里兵马十余万,绝不是易于之辈,攻打广东的难度可想而知;西进贵州,趁吴三桂兵孤将寡之时,给予全力一击,可吴三桂有可能“困兽犹斗”,在采取守势之后,短时内肯定不会消灭他。 李定国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心想,如果万岁爷在此,他会怎么做呢? 而姚大榜起初有南下两广之意,广东乃是富庶之地,人口稠密,无论是税源还是兵源,都是上上之选,可唯一的问题就是“铁杆汉jianian”尚可喜与他麾下的十万清军。 最后还是谭远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上湖南”是最佳选择,湖南如今乱成一团,清军实力不强,正是攻下湖南的最好时机,况且攻下湖南,还可以配合永历皇帝的“东征”大计,牵制湖北和四川的清兵。至于云南和广东,等皇帝东征结束,再回头收拾他们也不迟。 听到谭远山的见解后,李定国和姚大榜豁然开朗,当即决定北上攻打长沙,并计划在一个月内扫荡湖南全境,而后继续北上,进攻湖北。 (也许你认为我更新的晚了,也许你认为我偷懒了,可我告诉你,我很努力!心到佛知啊—— 求点打赏,给孩子买点奶粉,呵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