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江南楚氏 第一百九十三章 纷争 (第4/4页)
南道极部分的官员支持,他始终不可能完全利用江南道,风雨飘摇,叵测非常,没有人能够把握到明日的情况,虽然王公公已经在京城表明了态度要动手,要针对楚南轩等人来一次彻底的清洗,但因为他所指派之人的行踪不显,便造就了即便到这时他的旨意也没能完全贯彻落实。 那位公子,究竟心存何意,他又究竟是哪位公子? 也是在众人依旧争论不休,双方各执一词决定不了是否该在这时站在楚南轩身旁时,自这宅院外间却匆忙跑来一名奴仆,这奴仆乃是李朝隐府中之人,他步入这宅院后根本顾不得场间这些人都乃是朝廷大员,远非他这等下人所能轻易打扰,直接便小跑到李朝隐身前,在其耳边神情皆是紧张,嘀咕道:“外间有一名将军,自称乃是相王府故人。” 相王府故人,将军。李朝隐把握到这一句中关键的几个字,瞬间便是大惊失色,他当时不曾去看场下这十几位大人们奇怪的表情,急忙迎了出去。 在江南道的相王府门人本就不多,更何况乃是一个将军,这让李朝隐当然能够想到那少年身旁那位禁军副统领,李剑。 一个从五品的禁军副统领当然不足以让李朝隐惊而失色,但只有李朝隐最为清楚这个李剑彻底便是代表着皇帝陛下的旨意,而他则是无论如何位故人恭敬以待。起云涌,没有人知道这一场不曾有任何征兆的变故究竟是出自何人之口,总之在这几日内基本上朝野上下讨论争议的皆是此事,彻彻底底的引起了京城中的一阵轩然大波。 以尚书侍郎崔正礼为首的部分官员弹劾江南道前任中书令楚南轩,以及江南道督护府将军韦和,江南观察使马周等人在江南道恣意妄为,搅动江南道祸国殃民等等罪状。这些奏折在朝上由崔正礼逐字而道出之后便引起了朝上的哗然,事实上江南道的那些事情虽然离京城尚远,但因为皇帝陛下与太平公主,以及那个在朝上很不得人心少年。都让朝廷官员们偶尔探察过江南道的情况。因此谁都清楚这几个奏折的出现,便代表了某位大人物的态度。 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些奏折。现任中书令陆象先,黄门侍郎魏知古,吏部尚书岑羲,左御史大夫兼中书门下平章事窦怀贞等人也纷纷上言。这些人的上言却正是为楚南轩,马周等人清洗罪名,竭力为这二人脱身之时也正式宣告了太平公主殿下与皇帝陛下在对待江南道之上的态度。在这一刻皇帝陛下与太平公主殿他二人针对王公公插手江南道之事显然是态度一致。 不过,这些弹劾奏章中却基本上没有人为江南道督护府将军韦和来洗脱罪名。由此可见张宏在朝上是如何的不得人心,虽然是太平公主与皇帝陛下都在宠信着他。但岑羲这些人对他也并无太多好感,因此便也根本不曾理会韦和这个赤裸裸的属于张宏的嫡系。 但韦和依旧不曾出事,张宏的一个大缺陷在这时虽然暴露,他在朝上虽然没有任何属于他的话语权,但毕竟有个尚书左仆射张说这位知交,因此在张说察觉到韦和的危险,也知道张宏身旁绝对不能缺少这么一个握着兵权的将军外,很快便顶着压力上书皇帝陛下,为韦和开脱。而有了张说的上书之后,平王李隆基殿下以及宁王李宪殿下也一一上言,言道韦和无罪。 这场朝廷纷争注定了不会很快收场,一时间内那些弹劾楚南轩等人的朝臣们也在太平公主与皇帝陛下的双重压力下陷入困境,只是僵持着而不能有半分寸进。 尚书侍郎崔正礼,这个人从来不显山不露水,在朝上起初也根本没有什么派系立场之分,但经由此事之后确实是名噪一时,谁都不知道一一小小的尚书侍郎怎敢弹劾堂堂江南楚氏家主楚南轩。 这其中的苦楚自然只能由礼一人来受,他是王公公的人,当然须要秉承王公公的意思,事实上他在弹劾楚南轩之前便能料到皇帝陛下对此事的态度,他当然知道王公公近日来在江南道的那些事,也肯定知道皇帝陛下绝不会容许有人能够撼动那个少年。 可即便事先料到了皇帝陛下的意思,崔正礼却也绝不曾想到太平公主居然也参合进来针对于王公公,要知道,王公公始终是公主府的人,可太平公主殿下为何要对自己人动 这一点崔正礼永远都不会清楚,事实上便连这时的皇帝陛下李旦也颇为疑虑,他是知道当年王公公阻挠太平公主染指江南道之事的,他也知道太平公主对张宏那个少年一向都是极为重视宠信的,但这依然不是太平公主保下楚南轩的理由。所以皇帝陛下思来想去只能将太平公主的动机定义在针对王公公之上,而与楚南轩等人无关。 但本身便是她的人,那太平公主为何又要针对王公公?皇帝陛下想不通,不过想不通他也不再深想,他本身当然是乐意见到太平公主来铲除这个老狗的,有么一个老狗在身边,那太平公主实际掌握的权势绝对远远超过了他这么一个皇帝,更何况是三郎李隆基? 因此,皇帝陛下肯定乐意帮助太平公主削弱她的权势,最好能让她与三郎齐平。这时,当皇帝陛下与太平公主联手时却惊而发现一个问题,他不得不考虑若是王公公倒台,那王公公手中的权势被太平公主吸收之后,太平公主将会成为一个如何可怕的人物?怕即便是他皇帝与平王父子联手也敌不过彻底掌握了王公公手中那些权势的太平公主罢? 究由这些,让皇帝陛下不得不开始思考太平公主的动机,他不得不担心太平公主为何会来针对王公公。难道单纯的是因为当年王公公阻挠了她染指江南道之事?或者仅仅是因为太平公主对张宏那少年的回护?当然不会如此简单,皇帝陛下甚至认为更有可能是因为太平公主他这个meimei原本就觊觎着王公公手中的那些东平衡之道,深若海渊的皇帝陛下在处理王公公一事之上便很快有了一个度,他根本不可能让他所最为担忧的情况发生,而也随着他的担忧,更是让他迫切的需要张宏这么一个平衡点的出现,他必须得在东宫之争正式上演前有这个少年来居中制横着太平公主他的meimei。 如此,张宏的那封密信便正式发挥了它极致的作用,在太平公主与皇帝陛下的联手干预下,便最终造就了李朝隐现如今的猜测。 王公公在京城,确实不太好过,他手下的那些人也因为根本无法分身插手江南道之事。的手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