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文_第356章 枯燥难懂的中医⑵ (第1/2页)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者矛盾关系当中两个不同的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个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但凡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就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从而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vDtm” “五行学说:这种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当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当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者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的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人体、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也就是说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会生生不息,就会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也就完了;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rou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rou,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是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