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文_第366章 四诊之法⑵ (第1/2页)
“中医的医疗手段除了针灸、中药、拔罐治疗之外,还有四诊,在中医当中四诊可以说是中医最为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可以直接的获取信息,医生就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也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合参’” “所提出的神、圣、工、巧的诊断,并非是把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早在当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收中记载:‘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张仲景在当中就有批注,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就是‘所谓窥管而已’;张景岳在一书当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诊,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望诊——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记载:‘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语声重浊:是指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就是说糖尿病的危重患者;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是‘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切诊——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这本医著当中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不断的总结,对于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样的脉象已都有着详细的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无法让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把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