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意外化解 (第3/5页)
后来我当编辑,不能用的稿子看完立刻告诉作者“不适合我们,你赶紧给别人”。 同事觉得我种耿直女孩多得罪人啊,人家作者写稿不容易,你十分钟看完就说不行,太伤人。 然而,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得罪作者,反倒让他们对我产生了信任,觉得我看稿子专业、准确,特别了解自己杂志的定位与主编的想法。 拒绝是不需要理由的,不想做、不合适就是最好的理由。理由说得再好听,也是拒绝。当拒绝这个结果摆出来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想怎么找下家了,哪有心思听你解释你的难言之隐。 拒绝并不难看,不敢拒绝的姿态才比较难看。你不想付出还想当好人,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所以,对于拒绝这件让你为难的事,我只有三个建议: 1、第一时间说不。 2、理由越简短越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不必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大家都是成年人,谁还为谁负责? 3、告诉对方,下次有能力,机会合适的时候,再帮忙。 如果有人因为你拒绝了他,就跟你翻脸,你应该庆幸友谊的小船及时翻了。不然这辈子,注定你是下等兵,他是大老板,你要随时在线,随时帮忙,帮完忙还主动敬礼说“团结”。 事实上,很少有人因为被干脆地拒绝而把对方拉入黑名单,只会反思自己,重新评估双方的关系,寻找舒服的点位继续交往,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叶悠然讲解完这篇文章中所推崇的最佳拒绝方式后,让宋太平也讲点职场的常识作为交换。 对于女孩子的蛮横不讲理,宋太平已经习以为常,凭借着卓越的记忆,摘选了一篇网络上的文章,为叶悠然进行讲解着: 同一个巷子里的玩伴,长大之后差距渐渐拉开;同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毕业几年之后境遇区别很大;进了同一个公司的新人,隔几年再看,成长的速度差的兴许不是一星半点。 我常常在想,抛开出身、天赋这些改变不了的东西,同样的、智商正常的普通人差距究竟是如何拉开的? 那些成长滞后于同伴的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吗?不,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只不过他们没去做那些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 换句话说,“知道”不等于能“做到”。 而把同伴甩在后面的,恰恰是那群知道了就一定要做到,做了就一定要有结果的人。 知行合一,像减肥和戒烟一样难。 学了很多知识、理念、方法、道理,可是却没有在自己身上看到成长,这是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也包括我自己。用韩寒的话说,这叫“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没有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用王阳明的话说,这叫知行不合一。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这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空泛地谈“要知行合一”,不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它会像我们之前听过的所有道理一样,不起效。 难题是: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做不到,我想做到,可是结果就是不尽人意。 有人会把原因归结于懒、不自律,可是这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说辞,就像家长说: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懒、贪玩。这样一来,他家孩子就算只考了十几分,也还能继续当一个聪明的孩子。 我们不如承认,“知道”和“做到”之间,总是有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知行合一,像减肥和戒烟一样难。 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是:有没有具体的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办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肯布兰佳就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最畅销书籍在全球销售了1300万册。这个人主要工作是企业培训,可是他却失望地发现学员们听完自己讲的课,虽然心里很认可,可是行为也没有多大改变。也就是说,他那些口沫横飞、激情四射的演讲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 所以他请教了很多人,思考和研究了很久,写了一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今天要介绍的书:。 他认为,知和行之间缺失了重要的一环。这关键的一环就是解决知行合一难题的秘诀。 哪一环呢? 说出来你可能觉得不信,肯布兰佳研究半天,找到的答案极其简单,那一环就是:重复,再重复。 一本书当然不可能只有两个字,他富有洞见地分析了知道却做不到的三个原因以及相应的三个解决办法。但所有办法的核心要义都是“重复”二字。 你的成长可能恰恰毁在“学得太多”。 学习本身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知是行之始,一个人的行为改变总是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的,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 所以,一个人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经历三个层级的转变,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和花费时间最短的转变。比起花时间整合并实践,知识层面的知道要轻松有趣得多,所以人们热衷此道。 然后问题就来了,肯布兰佳认为,人们知道却做不到的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过载。也就是说,你的成长不是因为你学得不够多,而是恰巧毁在“学得太多”。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信息时代,知识来得太容易了,除了学校的学习,还可以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加入社群、收看直播、参与线上分享、订阅付费专栏、报名付费课程、观看名校公开课、看公众号文章等等等。 我们像集体得了知识焦虑症和知识饥渴症一样,花了大量时间获取新知识。但我们越喝越渴,因为得不到的知识永远在sao动。 所有知识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太贪心了,根本不肯停下来巩固、整合并付诸实践。 所以我们获取得有多快,遗忘就有多快。 拿网络上的文章来说,今天看到一篇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觉得干货满满,收藏了;接着看到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讲得很深刻,收藏了;过几天又看到一篇分享阅读方法的文章,很有启发,收藏了。我们是忙碌的知识采集者,乐此不疲地打开和收藏新的文章,可是通常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会躺在收藏列表,被永远地遗忘。 知识来得太容易了,我们就像自以为精明的大妈,去超市搜罗一堆打折销售的日用品,自以为占了便宜,可实际上那些牙膏、卫生纸、肥皂已经多的到后年都用不完,只能闲置在家,挤占空间。 我们正在变成了知识囤积者,而不是真正的学习者。 真正的学习者明白“知道”不等于“学到”,“做到”才算“学到”。 贪多求快,学了太多知识,却没有留出时间巩固、整合和实践,成长是不会发生的。 就像学舞蹈,需要动作分解,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讲解,学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记忆,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