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意外化解 (第4/5页)
动作一个动作练习到位。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每节课学习的动作不会太多,老师讲解完一个新动作之后,会停下来让学员记忆和练习。如果老师只顾着教很多新动作,却没有给出练习的时间,舞蹈是永远学不会的。 密集地接触新知识,把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的学习者,就像不断听舞蹈老师讲解新动作,却跳不出舞的学生。这样的低效勤奋者,却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包括他自己宣告:我在学习,我在努力,我很上进。 针对这一点,的作者建议,用少而精的学习,代替多而浅的大量接触信息。 请记住对于只接触一次的信息,我们通常只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要想掌握一件事情,需要间隔性地重复。 少而精的学习关键就在重复,比如反复读透一本好书的价值,比泛泛而读20本书的价值还大。 你犹疑徘徊的时候,别人已经跑远了。 我们在知识层面开始转变,同时用少而精的学习,代替多而浅的大量接触信息。可是这只是第一步。 从“知道”到“做到”,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是态度层次的转变。阻止我们知行合一的第二个原因是态度层面的。 很多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对积极的,哪怕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也半信半疑,或者干脆置之门外。我们很多情况下,会带着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判断或者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的信息。 就拿阅读来说,很多人都知道阅读是一件有益处的事情,可是真正养成长期阅读习惯的人却不多。他们或者从未拿起过书,或者读了几本之后就不再读了。因为他们心里很怀疑:读书真的有用吗?我读过一些,为什么我感觉不到用处呢?我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阅读吗?多结交人脉,或者学点别的东西,会不会更有帮助? 如果说“知识过载”给了我们一个自己正在“高效快速学习”的错觉,那么态度层面的顾虑就给了我们心安理得不实践的理由。 对于没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东西,他们会半信半疑;对于和原先想法或做法冲突的内容,他们会下意识的抵触、否定和批判;对于不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他们则自我怀疑:我也能做到吗?我恐怕做不到吧? 这些态度问题削弱了改变的动力。 可是你犹疑徘徊的时候,别人已经跑远了。就像我那些朋友还在怀疑看书到底有没有用,我已经靠大量阅读,做了一个读书类公众号并收获一批粉丝,靠大量阅读然后输出,写了一本书。 对于这一点,的作者建议,抱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不要过早否定信息、知识、观念、方法的价值。对于知识和观念,采取“绿灯思维”,始终带着一种“我怎么样才能用到这些”“我学会了,生活会有什么改变”的心态来学习。 在态度问题上,另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重复。你一时无法接纳一个新观念,但如果你从不同地渠道重复地学习这个观念,它就不再是个新观念,它很可能变成你思想的一部分。有时候你无法接纳一件事,不是因为你熟知,而是因为你认知还不够深刻。 多数人低估了“知道”和“做到”的距离。 上两个层级的改变都发生在脑子里,它们很重要,但是还不够。 因为学习不只是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你才算在真正地学习。所以从“知道”到“做到”,第三个层次的转变是行为层面的转变。 多数人低估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 我最近写了一篇很受欢迎的文章,认识到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个很糟糕的沟通习惯,并且认识到自己存在这样的毛病,是远远不够的。 这并不意味着,你改掉了这个习惯。接下来,你还要有意识地观察自己在生活中的沟通表现,不断提醒自己改变态度和措辞,对于某些场合的不佳表现进行深刻反思。我经历过这个过程,和自己的旧有习惯抗争非常痛苦,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渐渐克服。 “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距离,“知道”不等于“做到”,已知的知识需要辛苦的摸索和实践,才能娴熟地被运用。很多人老是忘记这一点,并且严重地低估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把“知道”当成已经学到,所以才会在囤积很多知识之后,产生虚妄的满足感。 杨过和几个小伙伴遭遇魔女李莫愁,他亮了几个招数之后,告诉李莫愁,我先这样打然后再那样打,你必败无疑,不如我们讲和。结果真的凭着嘴皮子退了敌。余人问既然有把握打退李莫愁,为什么不打?杨过说,我知道怎么打是一回事,我能准确无误地发招又是另一回事。 “知道”很容易,但要“做到”很辛苦,知道和做到之间并非我们所认为的一步之遥,从“知道”到“做到”,我们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 在行为层面,的作者认为,知行不合一的原因是缺少跟进。 我前天学了职业规划的知识,今天学了时间管理的方法,明天又对阅读方法开始感兴趣。没有跟进,知识就永远是纸面和头脑里的东西,你原来是什么样,接下来照样是什么样。 要想把知识转化为结果,想改变行为获得预期的结果,一定要制定跟进计划。 比如学了职业规划的知识,不能只是收藏了一篇文章,应该抽个时间对自己原有职业选择进行反思,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和调整,然后把这些规划和调整转化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 成新的职场状态,同时重复学习相关主题的内容,不断补充相关知识,进一步优化职业规划。 得到阅读方法方面的建议,不能把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尝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下一次的阅读中。同时跟进新方法对阅读效率的改变。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再找新的方法来解决它。 别再因为自己知道了很多新知识而沾沾自喜,“知道”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你还要在态度上真正的接纳,在行为上真正改变,才算真正地完成学习。 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谁都渴望被关注,都讨厌被无视的感觉。 然而不知为何,事实往往事与愿违。 从我经手的案例来看,很多咨询者因为在职场中感受不到任何存在感,倍感无力而茫然,每每有离职的冲动,但细细分析才发现,其实能有的出路并不多,我把这种处境称为“泥沼”。 身处这种处境的人常常会陷入一团巨大的困惑中,仿佛不论自己如何努力,就是得不到任何回应,在职场中越来越像个“透明人”,从一开始的“somebody”渐渐变成了“nobody”。 如果你也存在这种情况,请一定要小心,因为一旦方法不对或者不懂如何用力,你的挣扎只会起到反作用,让你越陷越深,直到耗尽你最后一丝勇气和气力,最终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今年上半年,我接到了一例特殊的咨询案例,咨询者叫巧儿,毕业三年左右一直感觉没有动力,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感觉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