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第2/2页)
“此是其一。其二,童贯不满王黼乱政,一直在引援蔡公,推动其复相。王黼听闻后,心有畏惧,开始转向童贯,现在已经有勾连之势。想必童贯跟王黼已经达成某种协议,支持他继续为相,因此也就放弃了蔡公那头。” “所以才有蔡公二更越墙私会与你。” “正是,我猜也是童贯不再支持蔡公复相,才让他有了如此急切之心。” “如此说来,王黼与童贯勾连,加上梁守道支持,其位开始稳固,如不趁早下手,恐有迟变。” “舅舅说的是。王黼与梁师成厚交,但是跟我们没有什么交情。既然跟童贯勾连,那么燕云之事上,王黼只怕只会支持童贯,绝不会支持我们,我就是担心这点。可是舅舅,蔡公复相,会不会报复我们?” “报复我们?就让他有这个心,也投鼠忌器。” “舅舅的意思是给他留个强劲的对手?” “对,助其复相,但不助其复权。此前蔡公为公相,以太宰总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执掌政事堂,众臣皆惧其权势,以其执牛耳,马首是瞻。此次去相,蔡公此前累积的权势已经去了七分,再弱其官职权柄,辅以王黼、郑、白等相,想必他没有什么心思报复我们,只想着拉拢我们对付政事堂的那些人了。” 刘伯阳想了很久,才迟疑地说道:“此计虽然不错,但是有几个关键,一是王黼等人要不再畏惧蔡公,愿意与其争斗,又或者蔡公的各种手段无法拉拢降服这这些人;二是梁守道和童贯。杨戬死后,内侍省里有份量的权宦只有这两位。梁守道与我们结好,王黼与蔡公争斗,迟早会被斗下去,我们不能让梁守道受到王黼的波及失去宠信,否则一来我们少了一个臂助,二来童贯就此坐大,对我们不利。如何扶梁压童,又是个大问题。” 唐国维抚着胡须,微微摇头道:“安明,你想的有些偏差了,此中最关键的是官家的态度。” 刘伯阳轻轻一拍大腿道:“我脑子糊涂了,这么关键的问题居然忽略了。只要官家希望政事堂各自牵制,不再让蔡公独大,王黼、郑、白等人就自然会扑上去撕咬蔡公。只是我们这位官家耳根子很软,而蔡公又极会哄弄官家,万一官家又被蔡公蛊惑了怎么办?” 唐国维自得地微笑道:“我与官家结识与潜邸之中,当年官家能被钦慈献肃皇后拥立继承大宝,我在中出了几分力。而且这十几年来,我一直伴在官家身边,陪其读书作画,微服出访,要说论对官家心思的了解,恐怕梁守道、杨戬和童贯都不及我。只要我愿意用心,又有你相助,与蔡公相持,我有信心。” 刘伯阳这点是相信的,杨戬、童贯等人都不是潜邸老人,都是官家进宫即位后得了信任提拔上来的,论最了解官家真实的一面,自己舅舅真的算一个。以前他不愿意争,所以一直躲在众臣后面,没有表现出来。但就是十几年这种表现,让舅舅在官家心里留下了忠心不二、不争不抢、不偏不倚的深刻印象。现在他愿意下场了,那蔡京再怎么揣摩帝心,恐怕也不及他。只是舅舅可能脸皮不厚,做不出跟蔡京等人那般厚颜无耻的谄媚之事。但是这等事情,外甥可以替他去做,舅舅只需悄悄指明方向,点出关窍,然后继续装“完人”,那些俗事自己可以挺身而出代行了。脸皮?脸皮多少钱一斤? 想通这些,刘伯阳心中大定,许多想法也猛地冒出来。 “舅舅,既然如此,何不干脆推蔡公为首相,王黼为次相,郑、白等人为副相。而且可以以退未进,举荐蔡公复相之后,舅舅上疏坚辞中书侍郎之职,只留判同知枢密院事。” “嗯,”唐国维赞许,“我们这位官家是吃软不吃硬的,你越谦卑顺从,他就越满意你。童贯嘛,我们可以让官家知道他勾连养老的蔡公,继而又勾连王黼等事。官家可以宠信童贯,委其执掌十万兵马,但绝对不会允许他勾连朝中执相。一个手握重兵,一个署理政务,勾连在一起,官家焉能容忍?肯定会敲打童贯的。童贯这厮极为聪明,一旦知道官家对其不满了,自然会收敛老实了。” “不过你刚才说的很对,蔡公复相,第一个对付的应该是王黼。他这段时间来,举措混乱,只知邀逢人心,官家对他有了几分不满。蔡公如此敏锐之人,自然会抓到他的某些把柄和命门,一击而中。王黼倒了跟我们关系不大,只是梁师成太可惜,不能受波及。” 刘伯阳点点头道:“舅舅说得没错。梁守道虽然jianian诈贪财,但目前跟我们的利益一致,一直以来互相合作得也很好。而且他在太子立场上,跟舅舅你也是一致的。所以他不能因为王黼给搭进去,必须趁早想办法把他拉出来。” “守道是个聪明人,你只要把厉害关系跟他说清楚,他自会趋利避祸的。王黼与他,又不是至亲,更没有什么紧要利益纠缠在一起,应该分得清的。” “好的舅舅,我这几天就去跟梁守道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