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三十四回 乐羊辞世留遗嘱 姬恒奋志抗魏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回 乐羊辞世留遗嘱 姬恒奋志抗魏赵 (第3/3页)

难时刻,恐是只有适从一条路可走。也许是其心灵中固有,或者是其族类性格所秉赋,本为西部戎狄之根,草原马上即为家,有着与众不同的倔强与坚韧,自孩童时便能适应,具有骨子里的强悍之气。这姬恒很快便适应了,这深山丛林山洞之情,早时还可得到些食物,后来却艰难度日,在他身边却有几个忠诚大臣,不畏艰困生计苦难,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小主人。这些护卫者,平日不敢到山外出头露面,生怕被人发现,为魏军所擒捉,就是有些钱财珠宝,也不便拿出去买换所用物品,只能忍耐待机,并随时窥测山外动静。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也是不断教导姬恒,使之能具有知识才华,后才可担起国君之任,或有复国之日,即能统领部族复兴起来,成为一代有作为的好君主。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山外面逐渐稳定下来,魏军搜寻不再严密,那些随行者才敢派人出外,一方面寻找所用之物,以备生活之需。另外还到城乡联络故旧,逐渐形成自己的网络,自是不甘心被灭失国,怀有复仇重启之志,具那种忠臣良卿气节,却做得秘密严谨,不肯暴露其意图。使占据中山之地的魏国军政将领,未能探得其内情,自是难于剿灭。这样持续了十多年,逐渐在中山之地,积蓄了一股反抗的力量,耐心等待时机,做着复国的准备。后来还暗中打造兵器,组建自己的军伍,逐渐与魏军展开搏杀,但却难于达到攻城掠地之能力,却也不敢小视。自魏世子离开之后,赵军很快攻了进来,这些反抗者便与这两国对战,时常造成两军损失,使得两国军队都十分恼怒,却也没有办法消灭,只得长期与之共存,形成了第三种势力。

    自乐羊去世后,这些中山反抗者,却突然改变了策略,主要是对赵国军伍发动袭击,而对原魏国守军则不再攻扰,好似是要共同对敌一般。原来这中山复国之伍,其中有些颇具见识的大夫,根据魏国守兵现实判断,已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基本上是小将乐池统率魏国余军,王栩便作为军师辅助,与魏国却再难通往来。从前藏在深山中的中山国世子姬恒,现已成长为二十多岁的少壮之人,便在原有众臣将保拥下,俨然成为了新立国君。而且不断收集旧部散众,拥有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虽然分散在山区地域,却也时常聚散连结,利用原中山国民恋旧情结,秘密组织成线人网。神出鬼没出山sao扰,探听赵军动静,不断袭击赵国的驻防城垣,使那赵军不得安宁,竟难剿灭,但与魏军间的矛盾却有所缓解,这其中自是有原因的。

    原来有个大夫多智,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看到自家队伍本为弱旅,对付那两国驻军,实在有些力不从心,而且还会有被剿灭的危险。应随情就势,设法改变策略,才能壮大自身,达到立足站稳目的。于是这人向新君姬恒奏说道:“我中山国余众,如今虽然能聚集成伍,但却实力薄弱,如若抗击魏赵两强国之旅,难于以弱胜强,复国之路,何其艰难?不若联魏抗赵,方才是走捷径,或可复国有日。”姬恒便道:“魏军本吾仇敌,是其派军夺我疆土,那乐羊本为祸首,害吾先父于灵寿城中,使我们无家可归,无国可投!真乃万世之仇,不共戴天!这赵国更不必说,早有亡我之心,侵吞之意。如今派军与魏国争夺城地,正是两虎相斗,我们却好从中取利,相机收复失地,岂不是众臣将的共同心愿么?又怎说要联魏抗赵呢?这又是何道理?”话中显然是不大明白其意,因而才有此一问。

    只见这位大臣说道:“魏赵两个强国,都想吞并我国地方,固然是我们的仇敌,且相互争夺我国疆土,残杀我国民众,可说是不能容忍,当一并驱逐,方才遂君主之愿。但那攻灭我国的祸首乐羊,近来听闻已死,恐是难再报仇,其也是奉魏国君遣派行事,却曾攻破灵寿城,逼死前老国君,实是难于释怨。可其亲子乐舒,却是我朝中大夫,在敌国入侵时坚守城池,并无任何过错,却被国君误听那公孙焦的谎骗,以致惨遭害死,还将其rou做成羹汤,故意献给其父怒食。这也是太过残忍至甚!才造成乐羊,决意攻破城垣,逼得老国君被迫自缢,这是两相激怒的结果,可说是仇怨相报,难论对错!”姬恒听后暗思,之后点头认可。

    这位大夫又道:“如今魏军统帅已成乐池,却是乐舒之子,且为国之旧臣简雍之婿,按理说自为我国臣将之后,与其祖父不能相提并论,当区别看待才是。据吾所知,如今乐池所率之兵,虽还打魏军旗号,可却早与魏国断绝联络,成为独立孤军,却将这支队伍掌控己手,成了自能定夺的军政统领,不再受魏国约制。且其军多为我国兵士,也因其为本国大夫后人,才得到众人拥戴,拼命抗击赵军,否则也难于服众,这就为我与之相联有了基根。若是君主能胸怀大度,以复国大事为己任,摈弃前嫌,或可会促成联军,共同对付赵军,就有可能取胜,或复国有望实现。”姬恒听后琢磨,觉得此臣说的很有道理,于是点头称善策。

    这正是:中山境地多纷扰,

    两国交兵战情搅。

    暗隐新君乘乱起,

    收复之计待分晓。

    三方逞威怀斗志,

    攻占争夺何时了?

    却有智士出奇谋,

    意欲并联共声讨。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