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回 师门求异号鬼谷 墨翟赞颂扬学说 (第1/3页)
第四十五回师门求异号鬼谷墨翟赞颂扬学说 回前词《青玉案》 密教门徒隐山谷,学兵法,习辩术。谁晓育才辛苦付?指望大展,却存疑虑,确立师门户。好友到来喜相顾,宣扬台前细讲述。处世道理自创成,享名远播,弟子扬誉,竟赞新奇路。 话说苏秦与孙宾庞涓,在朝歌城客店中,跟随王栩身边暂度寒冬,却也安逸无忧,只是每日削磨竹木板片,以备书写之用,无事便诵读兵书,或是练武习文。王栩别有所思,竟如往日相同,到客店厅堂中闲坐,以听传说天下奇闻为乐,还可看到住客真情实况,了解世事动态,从中觅选中意门徒出现。可却天不负人,地不负勤,竟让他无意中发现了张仪,也是恰逢其与人龃龉呕气,才显露出过人的口辩之才,此正中王栩下怀。便借机出面相助,进而扯近攀谈,得知其内情细事,表示可酌情酬赠钱币,以解张仪燃眉之急,并询问其志趣,愿意跟从学艺否?条件竟优惠可观,世间难得逢此良机。张仪自是尊崇恩谢,感激不尽,为幸遇高贤而激动,认为是人生转折的拐点,出人头地的契机,便欣然而往,投入到王栩师门中做弟子。 王栩带着几位得意门生,隐居在那无名谷中,习文学武,竟是忙中有序,自行解决吃住等事,虽然费用不缺,可要弟子们搭盖屋棚,购买粮菜,做饭自供,也忙的无暇清闲。在此期间,也有许多山中子弟,或是城中游者,听闻有个老先生无所不能,慕名而来学艺,王栩便来者不拒,走者不留,自行决定,也是豁达爽快,赢得好评。但是王栩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这几个精英弟子身上,他深知其它来者,均不具高能才华,乃为平俗之辈,无论如何教习,成就只是一般,无可大用。前来练武习文,拜师学艺,也是为了长些本事,达到识字防身即可,高拔均不可能,只好敷衍行事,免致耽误这几个,寄托希望之人的学业。因此对这四个爱徒,要求比他人要严格许多,督促查考随时进行,使其均不敢懈怠。晚间学习之余,王栩便在洞中,讲述前代春秋历史,也是通儒祥知,还掺入当代各国乱事,对比参照,讲活说透,使听者大感兴趣。 在学习方法上,王栩采取讲授与自学相结合,也是为了能分别施教,文武兼修,使之获得广泛知识,为今后灵活运用,事先打好基础,深解文武相通的道理。虽然苏秦张仪侧重学辩术,却也不时教授武艺,同孙宾庞涓共练剑术武功,以增强体魄,锻炼敏思,适应各类应急挑战。孙宾庞涓也随两师弟,刻意习练口才,增长文笔智识,以应军战书信往来之需,力求做到互鉴互通,成就文武全才之能。这样教授之法,开始四人均不明白,有些不大适应,王栩便教导说:“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其实广闻博览,百艺兼通,都要靠自悟获得进取,若光靠师傅生讲硬灌,学而不懂,用而不活,岂能有大作为!凡事当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才可算是具有真才。其实文武之道,看似截然不同,但其理脉相通,有待学练日久,自会悟出真谛,这是吾师尊常所教导,我后来更有深解,不必怀疑。”说的道理明透,令这四人信服。 这样寒暑交替,春秋来去,转眼过了两年,师徒情谊逐渐加深,有时子弟随口问到师傅家事,王栩却闭口不答,只是说本愿修道悟理,不欲扬名传姓,又何必透露身世。弟子们知道这位师尊,虽怀经天纬地之才,曾具大能之人,却一生淡泊名利,不喜张扬声誉,乃为一个奇人,自是敬奉尊崇,却也不敢再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识技艺的充实提升,渐渐产生些想法,有时私下相议,说是如果学成出山从业,别人问起师从何人,当如何回答呢?这可真是个现实困惑。还说这所在之地,实为荒谷山洞学堂,竟没个名字招牌,难能让人信服,或许影响前程进身,实堪忧虑,当找个适当时机,向师尊说明白,看是如何想法。其实王栩心明如镜,早已窥透四徒心思,也暗自思谋好对策,只是装聋作哑,不愿过早透露自己想法,有些故弄玄虚之意,却真是奇思妙想,定会实难意料。 就在四位高徒闲暇间,再次相互议论时,王栩便看准时机,突然出现在几人面前,然后故意问道:“你们背着师傅,不去认真诵读习练,却敢私下相议,必是有难解之事,不便对我说明,是也不是?”四人自是一惊,又见师尊说破隐忧,只得说不敢议论师门之事,却有疑虑忧惑,想找师尊道明,方才放下心来。王栩便道:“无须你们明说内情,看师傅能否猜到?大家再言明不迟!”四人忙说好。就见王栩说道:“你们定是说咱这荒谷深山,学堂为洞府之地,师傅又无声名传闻,担忧出去难于言说,会被人轻视不屑,影响进身前程。我说的对否?”四位高徒听了,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心说师尊真是洞察秋毫,连每人的心事,都能看出揭破,真乃神人也!连忙施礼道:“师尊所说,果然不错!我们正要躬身求问呢!”说完均站立一旁。 王栩一听,哈哈大笑,忙说道:“既如此,今日我就帮你们释疑解惑,使其名正言顺,定然刮目相看,自会疑云消散。吾知你们欲想,知为师名姓身世,此乃禅机不可泄露!若有人问起,就说叫‘王禅’即可,其它不必再问。还想知师门名称,否则难言出自何门下,为师所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