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九十五回 乐毅受责回书报 慷慨陈词辩理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回 乐毅受责回书报 慷慨陈词辩理明 (第1/3页)

    第九十五回乐毅受责回书报慷慨陈词辩理明

    回前词《望海潮》

    功高遭忌,躲祸归赵,坐视替将惨情。新君终悟,悔失贤才,听信佞言弃功。无计受困忧;思请回主政,却难启齿,颜面犹顾,寄语责言隐苦衷。

    观阅透知意明。回书辩理正,直抒心声。论据充分,申述清白,剥析依据秉公。坦吐胸怀忠。举前人事例,对比祥听。钦服德义,善待眷众继亲盟。

    话说齐将田单施计,离间新燕君疑乐毅之隙,成功实现换将之谋,再利用新将无智之缺陷,谋划出神灵军师,经传言声威,造成了燕军恐惧心态,为而后实施诡计铺路。后施诱导燕将掘墓刨坟,促增齐人愤恨之情,达到凝聚军民众心目的,又诈说城中粮尽,为保全齐人性命,要出城投降,使燕国兵将放松警觉,便好乘机破其围军。再采用火牛披五彩鬼装,人涂鬼怪脸谱之策,以火烧牛尾之法激怒惊牛,再于牛角缚刀,使猛牛冲撞敌营攻击,燕兵多受利刃之害,再以勇士鬼卒斩杀敌兵,收到了奇效。燕将骑劫见营垒混乱,难于统军抵抗,欲逃走时被敌将所杀,顿使燕军无主自乱,大败而归,齐军尽收国土城垣,达到复国目的。田单因功高绩显,得到新齐王封赏奖励,委与重任。而燕惠王因决策失误至惨败,后悔无及,醒悟后,便欲召躲祸归赵的乐毅回朝,却不知其意如何,便亲写一信虚责试探,乐毅明其意,报回书进行辩答。

    乐毅回书报燕惠王道:“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锧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省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不白于臣之所以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此段话大意是,我乐毅不为佞臣,不能奉行传承先王的教悔,以顺君主臣将之心,唯恐受疑忌杀害之罪,就会影响先王贤明称誉,而又会坏了本人的忠义,所以只好遁逃到赵国。自想本无罪之有,又何必辩白呢?因此不敢向国君说明。如今大王派使者,送书信来问罪,恐怕您身边人不明白,先王之所以重用我之理,也不理解我忠于先王之心,所以才敢于写回书,进行说明和辩解。其实乐毅既说明了,不遵命回国,而外逃赵国,是怕新王误听亲信谗言,将自己加罪杀害。这样既有损燕昭王的用人贤名,也会给新王带来害贤的不利影响,所以不如躲避为上策。

    紧接着乐毅在书中,为自己辩解道:“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与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攻战。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图之,莫经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率锐卒,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至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王伯以来,功未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之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信中讲述的很为详细。

    这段文字篇幅很长,其大意说明,乐毅闻听说,凡贤圣之君王,不会私自给亲近者丰厚俸禄,而是授给功劳多的人;授官职也不是给喜欢的人,应给能胜任其职之人。因此,能知人善任,按其能力而授官职,才为成功之国君,而论品行德才结交朋友的人,才能享誉高名之士!乐毅所学习敬佩者看来,燕昭王所施招贤用能举措,确有高出世人之心。因此才假借出使之机,而特意来到燕国考察,也是听闻招贤风信,却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过于抬举重用自己,竟揽自众宾客之中,而授官职在群臣之上。这样的重大决定,并不跟亲族之人商议,便慧眼识珠,即刻拜为亚卿高职,实在是其看人眼光敏锐准确,具有高超的识人本领,和大胆用人的本事,实属远超世人之能。也是在夸赞燕昭王的同时,却也显示自己确有大才,能力非凡,才会获得老国君的青睐,刻意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其后乐毅便在信中,叙述道自己能奉令行事,且能受教于国君,可以承担起所赋予的使命,并与国君志向一致,足能使众臣钦服,所以受命而不谦辞。后听燕昭王对自己说,深怀有对齐国愤怨,不计后果如何,也要与齐王决斗输赢,这是终生愿望。乐毅便说道:“齐国乃霸主之国,与其拼斗,不可能骤然取胜,因为齐国兵甲完备,其军久习攻战之事。大王若欲攻伐齐国,则必约天下各国,共同出兵攻齐才行。如今可先与赵合,而后因淮北宋地之事,楚魏都受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