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回 乐毅受责回书报 慷慨陈词辩理明  (第2/3页)
齐王欺压,必然会愿意响应。而赵国若愿意从约,楚魏和宋地之民,也必然乐从,四国联合攻齐,便可大破齐兵,由此才可报仇雪恨。”大王赞同此策。于是乐毅受命,携带符节出使赵国,待联络各国就序后,方奉命率兵攻齐,在济水之北大破齐军,齐王逃遁才免被擒,缴获齐国珍宝重器,尽都归燕所有。这等功绩自古以来,都未有能超过先王者,因为遂了其志向,认为乐毅不辱使命,才受封赏大片城地,犹如小诸侯一般,自认功高于此,并无妄得之罪,故而接受却不固辞。    这正是:功高无故夺兵权,竟令贤将舍家园。躲祸归赵不得已,却接寄书出责言。回报申述自含理,坦荡回顾亦堪怜。诚认无罪当彰显,受封昌国君何嫌?    且说乐毅坦率言明,表白功高受到封赏,是应得之果,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当罚,他还在回书中,继续写道:“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春秋》;sao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此段言词的大意是,常闻贤明的君主,立过大功者当彰显不失,所以著有春秋史册,永载铭记。屈原作离sao之辞,为楚国名士,其成名后不可毁灭,因此被称颂于后世。若象燕昭王之报怨雪耻之役,夷灭东方万乘之强国,收缴其八百年的积蓄,待其死后,遗言训令诏嗣后人,应遵从其贤义之教。凡执政任事之君臣,因能遵循其政策法令,可以教育约束庶民或有孽者,还可让官吏照办,这样实行贤明治理,便可传教于后世。    这段文字实际是说,如何才能做个贤明之君,应当秉持的原则,就是对功高之臣将,不要随意否认废掉其功劳,当在史册中予以记载,可传给后世知道。就如楚国的屈原,本是个忠君爱国的贤士,其所作离sao诗辞,定会长时流传下去,其名不会消失毁灭,会被后世之人称颂赞扬。就如燕昭王呕心沥血,终生誓灭齐王报仇,却将如此强大的万乘之国灭掉,收缴了其历代积蓄宝物,其英名也会流传下去。还有便是将其在世治国策略,贯彻继承到后世之中,让执政管理之君臣,能继续遵守这贤明法令,教育贤愚庶民百姓,官吏更应贯彻执行,就可以一直延续,传至于后世。此段文字中,虽多述灭齐之功,属于燕昭王之伟业,其实明眼人都理解,燕国之所以能大治,达到灭齐成果,均是乐毅主政率军所创,也是隐谕自己贤能之功。    乐毅还不止述写这些哲理,且进一步申述道:“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sao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坠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这段言辞大意是说,我曾听说善于做事者,不必过于要求其完美做成,善于创始者,不应要求其必须完成终了。就拿昔年伍子胥来说,其曾述说计策让吴王听从,才使吴国军队攻楚,打到了遥远的郢都,使吴王威震群雄。而其继位新君夫差,却赐死伍子胥,还将其尸抛弃于江中。是吴王夫差愚钝不化,未能醒悟其理,而不论念此臣所立大功,故才赐死沉尸江中,惨待忠臣而不追悔。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伍子胥与屈原的价值分量,竟是有所不同,所以屈原自沉江后,其尸体却无从见到,人们始终打捞不着,因惧怕其尸体被鱼鳖吃掉,方抛扔粽子以喂鱼鳖。此也是为好心所使,却说明其功尚轻,因此尸体不足现世,也是此事论说因由,做了个较为形象的比喻。而伍子胥却功高量重,据民间传闻说,吴王命将其抛尸入江中,其尸体浮于水面,长久不自下沉,被人们称为罕见奇事,均都认为伍子胥有大功于吴国,是被冤屈而死,令人扼腕惜叹。因其死的冤枉,上天不肯收入水中,方见其死而浮尸,长久不被沉灭之象,这说明天见怜悯,功过是非论断,民众自有评说,定会传之后世。而自己也有大功于燕国,可即情愿免去全部功劳,以彰显燕昭王的贤明功迹,此为我的初衷想法,去燕赴赵,却认为是上策,若毁辱先王之贤,败坏先王名誉,臣怀莫大恐惧。当面临不测获罪,生死难断,而欲思侥幸从火中取栗,必会受到伤害,信为忠义之士,是决不敢轻易做出的。    这正是:拳拳赤子怀忠志,岂为名利损君誉。虽具显位尽可舍,堪称坦荡一豪士!临危不测走上计,冤屈受责谁服气?功过是非千秋论,赢得赞颂传后世。    乐毅在回报燕惠王书中,申述了自己有功无过之情,还表明了自己的忠诚意志,也明言遇到不测风险,只好离燕赴赵,以规避与新君冲突,怕损毁先王贤明声誉。最后乐毅在书中写道:“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其中大意是说,我听闻说古人君子,与人断绝交往,却不恶语相向,也是一种美德。忠臣就是离开走了,也要顾及名声,怕留下不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