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五回 乐毅受责回书报 慷慨陈词辩理明  (第3/3页)
声誉,所以悄无声息的离去,却保持了高洁贤名,这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我所以不为佞臣,是因多年奉教于君子,耳濡目染,以君子标准去做人,自然会洁身自爱,无愧于君王的信任。而就怕君侧亲臣,左右混肴乱说,会使君主不能详尽明察,而致使感情疏远,失去信任之心,因此敢以回书报秉,望君主理解我的肺腑之言,留意所述之理,正确对待才好。    乐毅这封回报燕惠王书,道出了一位忠臣良将的心声,也体现了其本人的高风亮节,不仅说明了与燕昭王君臣同心,彼此信任,才开创出了历史的奇迹。而且表露出自己忠于职守,一切为了燕国做事,并未辜负先王的重托,无愧于先王的教诲,表明了先王的识人之能和用人之道,无可比拟,堪称明君贤主。也明示出做为君王,对贤臣良士要用人不疑,记得其功绩彰显,当要激励褒扬,不要轻易听信妄言佞语,致使做出错误判断,而葬送了功臣的前程,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书以充分的论据,言辞辩理的方式,令人信服的语句,难以辩驳的事实,展示了乐毅与燕昭王的个人情感,彼此水rujiao融,倾心相待,一见钟情,始终如一,体现了明君贤臣的经典风范。还有相互信赖的君臣之交,相见恨晚的亲密契合,放胆使用的笃定信念,彼此敬重的深厚情谊,心心相印的终生志向,堪称世之典范,古今难觅,无愧是历史中翘楚。    乐毅还在回书中讲明了,国君召其回国,他却避难舍燕归赵,这其中缘由便是面临不测,不知新国君真意如何,因此才趋利避害,实不得已,方舍家国规避风险。这其中所述理由便是,若真要出现不测事端,不仅自己性命难保,就是对先王也会毁辱声誉,更是对新君名望的损害,就不如走为上策,确保各方无损。其中即辩解道,不是对新君存有疑虑,而是对君主身边人不放心,惧怕国君被佞者蒙蔽视听,而一时失察错断,而造成险情误判,也是言辞委婉,不愿直接指责新燕王。这为乐毅的聪慧之处,其实他心中深知,君心不可测,伴君如伴虎,乃为古之遗训,稍不留神惕防,便有囹圄之灾,受此伤害者,比比皆是,凡例不胜枚举。乐毅本为兵道世家,其祖上就曾有过惨痛教训,乐舒之死,即受jianian佞谗言之祸,遇逢昏君愚主,受害至惨,岂会遗忘?自是谨慎处世,方可消灾躲难。    对此之说,史评中不乏褒贬之言,有人说乐毅在没弄明实情时,便心怀疑虑,竟然躲逃到赵国,属于不忠于领导,随意跳槽它就,极易泄露机密,不宜提倡效仿。也有说当予肯定,在详情不明之时,尤其听说因疑告父王,竟被痛打过,难免怀怨生恨,还当多个心眼,善于随机应变,便可逢凶化吉,才是人生真正处世之道。这些说辞乍听起来,感觉都似有些道理,其实对历史中的情事,不能从根本处着眼,缺少足够的明析透悟,理解或为浮浅,判定难免有误。据本作者看来,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从乐毅兵权被夺,而让新君亲将代替,本身就是对其不信任,也属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普遍规律所决定,或是无可争辩。此时乐毅回朝,就是无过错被免职,也不会有太好结果,更何况与新君无亲缘,曾有谗己受责的传闻,更增加了罢职问罪的风险,尚若赴赵被高待,却是个明智选择。    其实乐毅心中明白,由于自己出身于赵国,虽曾被武灵王重用,且与安阳君过从亲密,有兄弟相拜之契友,却对赵国新君王无弊,何况前时被封相率兵,显现极为信任。还有与平原君的友谊尚存,如在赵国被高待,依照乐毅的威望隆显,这新燕王定会顾忌,乐家族军将众多,不敢轻易虐待,惧怕其对燕国朝政不利。只可隐忍过去,在燕国的家眷亲属,也会安然无恙,即使那新将骑劫幸取胜,也不可抹杀自己的功劳,还是要依然重用乐族将尉。还有老将剧辛主军,乃为前朝宿臣高卿,具有崇高威望地位,当会保护乐家不受伤害,皆因两人至密亲友使然,此为两全之策。乐毅乃智士良臣,对兵机政谋熟透于胸,此事利害权衡,必定深思熟虑,作此决断亦属自然,所以面对新燕王指责,却能从容回书对答,也是其睿智的体现。    果然燕惠王见到乐毅回书,深为叹服,见召其回国主政无望,便高待其子乐间,让承继袭封乐毅名号,继称为昌国君,将其堂弟乐乘将军,提拔为燕军主将,一并高待。对乐家人更贵重使用,以安抚乐毅不快之心,乐毅也即随情就势,遂密结燕赵两国之好,在两国皆为客卿,来往于两国之间,成为友好使者,赵惠文王知其贤,平原君曾让位,拜其担任相国之职,乐毅婉拒,便说道:“君之门客之众,已名动天下,羽翼早丰,在下何与相比!若再主政朝堂,会被天下笑,岂不辱没贤才?吾功成名就,此心已足,不再担要职,安享晚年可也!”于是坚辞不受。齐秦两国知乐毅在燕赵为高卿,均不敢觊觎侵犯,起到了稳定之梁柱作用,乐毅晚年自得其乐,过的舒心畅快,实为终了之幸事。    这正是:cao兵艰险报君王,    却遭夺权取代偿。    慎思疑虑走为上,    归赵敬待避祸殃。    遣书受责无所顾,    直抒胸臆辩理祥。    钦佩贤士复高宠,    客卿两兼稳国疆。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