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二章:都想去燕京看看,坐在轮子上的燕藩? (第4/6页)
刘伯温满头白发,身形瘦小,岣嵝,闻言,微微点头,苍老的声音响起,“这回,说什么,我也要去燕藩看看,再不去,恐怕就没机会喽。” 方孝孺看着刘伯温满脸鹤斑的苍老面孔。 闻声,不由有些伤感。 这位虽然也是从旧世界走来,算是一个老派人物,做事主张小步快跑,反对激进。 但绝不能把这位,归入保守腐朽一类。 这些年,虽然对雇工身股制从不发表意见。 但一直对朝中,他们这些势单力薄的革新派予以回护。 同时,大明的乡土村社能稳而有序,全面推及天下。 此老功不可没。 正是此老运筹帷幄,步步为营。 才实现了乡土村社,在大明如此广袤复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他去燕藩。 就连燕王都对此老推崇备至。 但任谁都能看得出,这位值得他敬仰,并且作为榜样的阁老,真的老了。 时日无多了。 没有此老的庇护,未来,等待他们这些革新派的,会是什么? 方孝孺收敛繁复思绪,笑道:“阁老,你要是能去燕京看一看,燕王肯定很高兴,之前下官去吕宋,与燕王提及阁老,燕王对阁老可是推崇备至。” 刘伯温笑了,“能让燕王推崇,夸赞几句,我这个老家伙也挺自豪……” “来了!” 有人忽然轻呼一声,打断刘伯温的话。 刘伯温、方孝孺扭头…… 嗒嗒嗒…… 马蹄嘚嘚中,一辆辆门开在旁侧,奇特的马车,从面前经过。 透过挂着薄纱的玻璃车窗。 众人隐约都看到了,和朱标相对而坐的朱棣。 许多敌视朱棣的人,一时间,神色十分沉凝。 尽管只是朦胧一瞥。 可这个人,给大家造成的压力,依旧很大很大! 因为看到朱棣的缘故,一群人连新式马车都忘记了。 刘伯温视线跟着朱棣所在马车移动。 如果不是这位王爷,在洪武八年插手相救,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刘伯温了。 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就是无法报答这位的救命之恩。 所以,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将其乡土村社理念,推及整个大明。 如此如履薄冰做这件事。 并不是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而是报答这位王爷的救命之恩。 他很清楚,这位王爷,十分希望中原变的更好。 可惜,数千年历史传承至今。 积累了无数的文明智慧。 也留下了太沉重太沉重的包袱。 这样的包袱,需要大毅力、大智慧者,才能破除。 若是再给陛下二十年,给他、李善长二十年时间。 君臣联手,或许能破除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 可,老天不会再给他们二十年光阴了。 说实话,能在有生之年,在大明广袤复杂的土地上,完成乡土村社,他都很欣慰了。 一代人,做不完几代人的事情。 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去燕藩,看一眼,丢下数千年传承形成的沉重包袱,轻装上路,发展起来的燕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燕藩,肯定会是中原的未来。 大明的继承人,必须追寻着燕藩的脚步前进。 如果抵触。 必然会被民心所抛弃! “喂。”同样耄餮之年,苍老的李善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刘伯温身边,用拐棍轻轻碰了碰刘伯温脚后跟。 刘伯温扭头时。 李善长提议道:“别在这里看了,咱们两个老家伙,凑过去看看如何?” 陛下肯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的。 世事无常啊。 他和刘伯温,年轻时相互较劲儿,谁都不服谁。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争强好胜之心不强。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争斗了大半辈子。 谁能想到。 老了老了,竟然成了知己。 刘伯温点头,“好啊,一直以来,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今天,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你家小子,可是驸马。” …… 御书房外,阔地上。 “起来,起来……” 朱元璋笑着催促,以祈婳、雍鸣为首,跪在面前给他请安的孩子们,“再不起来,咱可就生气了!” 雍鸣没有听从,只是静静跪着。 朱元璋催促中,无意间看到远处行驶而来的一队队马车,微微抬头,佝偻着身子,眯眼打量着。 身子微微颤抖。 搀扶的小宫女察觉,惊诧之色一闪而逝,忙低头。 心中小声嘀咕,‘看来宫中姑姑们说的,全都是真的,燕王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很特殊。’ 陛下一直以来,都是充满威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