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四百九十五章:朱棣、朱标时代序幕开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五章:朱棣、朱标时代序幕开启! (第2/5页)

厚一叠,退役士兵文卷,抬手,轻轻握住朱棣的手。

    朱棣转头时。

    温柔笑道:“别看了,我知道,退役将士们的个人信息,每一个你都能倒背如流了。”

    四郎的记忆能力很强。

    说是过目不忘,一点都不夸大。

    这段时间,已经翻阅了数十遍退役士兵文卷。

    四郎不是担心记错了将士们的个人信息。

    而是不舍!

    这批兄弟,除了战死的。

    很多很多人,无论来自大明,还是来自蓬莱省、吕宋省,都为燕华的和平繁荣,贡献了很大力量。

    四郎对军人的情感,她很清楚。

    朱棣拍了拍徐妙云小手,合上文卷,目光看着车窗外,快速后掠的红树林,“有些不舍,更担心将士们,在我面前流泪,可我同样很清楚,他们的家庭需要他们,燕华的未来发展,需要他们离开军队。”

    很多兄弟,因为当兵,还没有成家。

    眼看着都要超过三十五岁了。

    也就是,这些年,春晓、民丰联合军中郎中,在医药方面取得进步很大。

    不光在中成药。

    就连外科手术,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洪武二十三年。

    春晓还完成了首例难产孕妇,剖腹产手术。

    虽然,难产的孕妇,最后差点没能挺过感染期,差点死亡。

    但婴儿存活,并且,剖腹产后,妇女依旧拥有生育能力,已经证明了燕华外科术的长足进步。

    当然。

    在消炎完全依靠术后创口护理。

    以及汤药辅助。

    没有效力更好,吸收性更好的消炎药品出现前,这种重大手术的死亡率一定很高。

    春晓他们总结过。

    这类型重大手术的存活率,即便他们的手术完成度完美。

    因为感染问题无法解决。

    病患术后存活率也只有五成。

    即便如此。

    燕华的医药学进步也很大。

    再加上,物质条件的丰富。

    其实,燕华治下的人口寿命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

    军中兄弟们,更是拥有强壮的体魄。

    即便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年满三十五岁,可结婚生子依旧不晚。

    但不能再推迟了。

    朱棣收回思绪,继续说道:“接下来几年,我准备把募兵征兵年龄放低到二十岁,两到三年的兵役期,即便二十岁入伍时,还没有成家生子,接受军营大熔炉的教育,最迟二十三岁退役,还有充足的时间,结婚生子。”

    ……

    徐妙云默默倾听。

    她知道,四郎要从军队切入,把军队变成,彻底改造民间思想的大熔炉。

    夫妻二人,一个说,一个倾听。

    马车很快来到陆军大营的红砖墙大门外。

    值守的将士,看到朱棣的马车,远远搬开鹿角,立正,举手敬礼,行注目礼,目视朱棣一行人的马车,进入陆军大营。

    海陆军,黑白两色,两个方阵,数万人早已经在搭建好的点将台前,整齐如一列阵而立。

    胡惟庸、吕本、蓝玉、陈寿、日野业子等人,提前抵达,站在旁边默默看着海陆两军将士。

    有人欣赏,有人忌惮,有人默默咬牙……

    朱棣、徐妙云为首,从王宫赶来的众人,下马车时,蓝玉等人围上去。

    简单寒暄几句。

    在数万双眼睛注视下。

    朱棣一步步走上点将台。

    谭渊、俞靖为首将领跟随在身后,登上点将台后,列阵站在朱棣身后。

    朱棣目光环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其实,别看数万人。

    绝大多数人,他都能叫出名字!

    军中的每一个兄弟,他几乎都曾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参与训练。

    燕华第一代海陆军,可以说是他亲手缔造的。

    现在,为了燕华的未来,也为了他们的家庭,他要亲手把他们送出,熟悉的军营。

    送上另一个战场。

    啪!

    朱棣目光环视一圈后,双腿猛地并立,举手,郑重向台下将士敬礼。

    缓缓转身,向每一个方向的将士敬礼。

    啪!

    谭渊、俞靖等军中将领,纷纷跟随朱棣,向将士们敬礼。

    许久后。

    朱棣才放下手,来到架设在点将台边缘,用来扩音的铁皮喇叭前,深吸一口气,“将士们、兄弟们!”

    带着一丝丝不舍,雄壮的声音,通过铁皮喇叭,瞬间在整个陆军大营校场内回响。

    ……

    “我带着兄弟们,开创了燕华现在的繁荣富强,可今天,我却要亲自将三分之二的兄弟,送出军营,我知道兄弟们舍不得军营,我也舍不得伱们离开,但你们已经为燕华征战了将近十年!”

    “你们中,有人还没有成婚!”

    “你们中,很多人的父母、妻儿已经在家中,等待了你们很多年。”

    ……

    “你们在咱们军中大熔炉,有人学到了更先进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