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八章:金豆子坑爹 (第1/3页)
三百万人口! 老四果真还是提及了此事。 相隔一桌,朱标坐在朱棣对面,看着朱棣,手从桌面移开,放到膝盖上。 手指微微蜷曲。 人口! 是他勒住燕华发展脖子的最大筹码。 人口也是当下,制约燕华发展最大的因素。 燕华的人口问题,不光造成了人力短缺,致使内部市场小,以及人工成本过高。 影响、制约燕华的工业发展。 不平衡的族群问题,更是成为了燕华最大的隐患。 随着老四这些年不断开疆拓土。 燕华总计四百多万人口。 其中,所有具有中原血裔的人口,总计也不过才一百五十多万。 这还是算上了三十万蒙古迁民。 剩下的两百多万,都来自于各个族群。 在这种背景下,老四极力宣扬炎黄子孙论。 表面看,这些年的反响十分好。 但这只是表象。 是老四的个人威望。 是燕华富裕的生活、高速的发展。 以及,老四成功塑造的新文化符号,凝聚了所有人。 是老四每当占领一地,必然想尽各种办法,清洗本土精英层的结果。 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中原血裔占比偏少这个问题。 这个隐患,只要适当时机,有外部力量挑动,就能将燕华的庞大战争能力,掣肘在内。 可一旦燕华得到三百万迁民。 按照燕华现在的同化政策。 通过三百万迁民对现在的燕华人口结构,进行进一步稀释,再通过通婚。 不出十年。 这个隐患就会被彻底解决掉! 彼时,拥有千万人口的燕华,凭其雄厚的工业能力,完全有实力,全面挑战大明。 甚至,老四只要动一动念头,想要问鼎中原,也不是没有机会成功。 方孝孺等人微微皱眉。 虽然也觉得,朱棣要求的三百万人口,对未来影响很大。 却也没有开口。 黄子澄等人则满脸急切看着朱标。 黄子澄更是着急开口,“太子,不能……” 朱标抬手制止黄子澄,看着朱棣说道:“老四,三百万人口太多了,现在朝廷的乡土村社也全面建成,中原没有那么多人口,提供给燕华,最多三十万!” 朱棣被气笑了。 砍价也不是这么砍啊! 他以前买衣服,对半砍,只要砍成功,都觉血赚了。 大哥倒好。 直接砍掉九成! “不!”蒋进忠突然笑着开口,“三百万人口,也不过六十万户罢了,朝廷有这个能力,而且,太子给我们燕华三百万人口,不光能换取我们以成本价帮大明修建,近万公里的铁路,还能得到各种工厂援建不下五十个,更能为太子,解决掉,一个十分大的危机!” 朱标微微皱眉。 啪! 齐泰拍案,怒视蒋进忠,“危言耸听,我泱泱天朝上国,何来危机!” 蒋进忠算个什么东西。 也就燕华没有人才,此人才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窃据内阁一部之长。 这种庸才,如果留在大明,充其量也就是个微末县令。 蒋进忠也不生气,笑笑,翻开放在腿上的折子,低头,边看边说:“在过去数年时间,大明的海商,总计从燕华购买一百万台畜力播种机、两百余万台畜力联合收割机……” 朱标眉头皱的更紧。 这么多? 朝廷这边的农民,竟然向燕华,购买了如此庞大的农耕机械? 这…… 太骇人听闻了! “根据我方的调查统计,这些农耕机械,有八成被大明的士绅地主阶层购买,根据燕华的经验,使用农耕机械,至少可以释放六成的劳动人口,那么,大明士绅地主阶层,购买如此多的农耕机械,投入使用,原来受他们控制的人口,现在去了哪里呢?” 朱标脸微微泛白。 方孝孺等人的脸色也变白。 大明虽然在开海后,海贸商税收取管理十分严格。 但并未像燕华这般,详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因为大家根本没有这种潜意识。 朱棣看着大明一边,乃至方孝孺为首革新派,都如此,不由叹了口气。 说到底,朝廷直到今天,治国的方式方法,还是遵循小农经济那一套。 松散的管理。 只负责收税,维持稳定和统治。 而民间,则完全依靠乡约乡俗自行营运。 这一套治国方法,根本不适合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一定是有着极高组织力度的社会结构。 朱棣看了眼黄子澄、胡惟庸等人,开口:“大哥,具体数据我们了解的不多,不过也从往来的海商口中,掌握了一些情况,士绅地主在大规模使用畜力农机具后,就开始裁撤,被他们用身契控制的佃农……” 士绅老爷们,可不养白吃饭的‘牲口’。 当他们发现,畜力农机具的使用,能为他们带来更大利润。 佃农的下场,可想而知。 “一小部分佃农,被留用后,有部分佃农就被裁撤,失去土地后,涌入各个城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