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7章 盐政 (第3/5页)
。 因此,他接过方正化给他的名单时,并没有意外。 崇祯皇帝看着他,吩咐道:“你去核实,一旦属实,全都抄家关入大牢,报给朕知!” 说着这话时,左懋第听出皇帝是带着杀气的,当即不敢怠慢,连忙回奏道:“微臣遵旨!” 交代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便准备领兵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了。 但是,临行前,高杰却匆匆前来求见皇帝。 就见他在见礼之后,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末将以前那些受伤兄弟……将士,还要随军南下么?” 高杰为了能在皇帝到达徐州之前平定银鼠之乱,是真得豁出去厮杀的。因此,他手下将士死伤惨重。虽然后来营地被陈永福给占了,但是并没有杀死或者驱赶那些伤兵。 因此,除了少数伤重而死的之外,在兰陵营到了之后,都得到了较好的救治。 要开拔之时,高杰才听说,那些伤兵,包括剿匪时候受伤的京营将士,都将坐空出来的漕船随军南下。 这个情况,他就很意外。 不要说这些伤兵还都在养伤中,就算伤好了,肯定也有很多人是不能再随军出战了。因此,皇帝为什么要带这些伤兵继续随军南下,他就有些不解。 京营中的同袍有说过,在北方战事中受伤的将士,在伤好之后都被皇帝安排到衙门去做事了,还能领俸禄。 而眼下这些伤兵到底如何安排,目前没人知道,也有一些不安,高杰就因此来找崇祯皇帝了。 崇祯皇帝听到他问这事,只是微笑道:“他们都是为国剿贼而负伤,甚至不少将士还可能会残疾。因此,朕把他们带去繁华的扬州,那边有条件给他们更好地治伤。对于不能再重返军中的将士,朕也会做出妥善安排。总之……” 说到这里,他稍微严肃了脸,认真地说道:“朕是绝对不会亏待忠义之士!” 皇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直在这么做的,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高杰不知道皇帝最终怎么安排,但是此时听到皇帝的话,也是感激地说道:“那末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些将士们,让他们安心养伤!” 说完之后,他便高兴地走了。 与此同时,高杰也坚定了他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跟随皇帝打仗,就能安心。要是他随其他官员打仗的话,这些受伤的兄弟,后半辈子就难了! 这境遇,真的区别很大。 五万多京营军队,便沿运河继续南下了。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初,再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 但是,皇帝的到来,注定了江南这边的官绅也好,贼寇也罢,这个年要过得不安生了。 淮安府是淮盐产地,京营将士抓获的私盐贩子中,就有一些招认,他们其实是为扬州的大盐商贩运私盐的。 事实上,盐商如果是老实经商的话,其实是赚不了多少钱的。都是拿到了官府给的盐引,有了合法买卖的资格之后,便往里面掺杂私盐,只要有后台,那这利润就高了去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盐卖制度世袭的锅。 大明朝为了解决北方九边重镇的粮食供应困境,发明了开中法,就是让民间运粮食到九边重镇,可以换得盐引卖盐。 一开始的时候,是只规定了粮食换盐引,因此便宜了秦地这边,毕竟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为华夏粮食主产区。 万历年间的全国二百六十个府中,按税粮多寡排名,西安府仅次于号称粮仓的松江府,位列第四。由此可见,秦地在小冰河时期以前,其实是不缺粮的。 不过等到了后来,弘治五年的时候,户部尚书叶淇修改了这个开中法,规定可以用银子来代替粮食,也就是直接用银子买盐引。 这个叶淇,就是淮安府的,此举显然打破了陕西及山西等“边商”固有的优势,给了地理上更接近两淮、以徽商为主之“内商”进入利润丰厚的盐业经营的良机。 淮盐的产量最大,质量也好,而扬州又是淮盐的转运之地,因此,盐商就集中到了扬州来了。 然后呢,朝廷为了捞钱,贱卖盐引,导致盐引泛滥,超过了盐场产出食盐的产量。这么一来,就算是有盐引,也换不到盐。换不到盐,那谁还买盐引呢! 持续了两年多,朝廷竟然收不到盐税,这就让朝堂上的人,包括皇帝在内都急了。 然后有人私下便宜收购盐引,朝堂上呢,也发起了盐引改革,出台了纲盐法。 这个纲盐法是将各商所领盐引分成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行积引,就是旧的盐引可以兑换食盐,另外九纲用新引,也就是现卖盐引可以兑换食盐,因为产量有限,朝廷就不再经营食盐买卖。收买远销食盐权都归于商,并世袭之。还募兵与盐场中灶丁连营结防,每营三十人,营间相距二、三里,专门捕捉私盐贩运者。 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从此以后,官府不再进行食盐买卖,由专门的商人来卖,并且世袭,子承父业。另外还设立盐丁,专门抓私盐贩子。等于说,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从此就归于盐商了。 综上所述,盐商不暴富,还能谁暴富,而盐商又集中在扬州这个淮盐转运地,自然就造就了扬州盐商的巨富名声。 这样的革新,以前的崇祯皇帝不知道,可如今的崇祯皇帝一看就能看出来,这其中有太大的猫腻,简直是把朝廷玩弄于股掌之间,真正的国退民进。 盐铁这种原本一直是官府专卖,结果到了这大明朝的末年,从万历年间开始,竟然能被商人从朝廷手中夺走,真得是算一桩奇闻了! 事实上,在崇祯皇帝看来,要解决盐引堆积的法子,其实是非常好解决的,那就是增加食盐的产量便可。 并且,据崇祯皇帝所了解到的,产量非常高的晒盐法,在明朝之初就已经在福建出现了。但是朝廷上下都视而不见,一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