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五朝元老求俯首,骨骾之臣仗后来 (第1/2页)
杨坚对待政敌,冷面无情,残酷清除。 但他并不是一个嗜杀之人,杨坚足以当得上一代明君的称谓。 他是一个彻底的,一流的政治家,被后世奉为圭皋的纳谏,勤政和勤俭,他都达到了历史级别的优秀。 隋初四贵之一的苏威,刚入政坛之时,充满政治热情,满怀政治理想。 他也曾经是个心高气傲,敢触杨坚虎须的人。 他曾经冒着丢官和断送政治前途的风险,直谏杨坚。 但他在杨广一朝,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已经变成为一个毫无骨气,唯唯诺诺的油滑政客。 他以耄耋之龄,受辱于李世民。 在洛阳城破后,他请求晋见李世民,却又推托说自己老病在身,不能亲自拜见。 苏威在观望。 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本是隋室旧臣,李唐的朝廷重臣,大半也是隋朝的原班人马。 苏威作为资格最老,资历最深的老臣,他想在李唐王朝得到应有的尊重。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那时的苏威,已经成了一个苟活性命于乱世,不再有任何追求的与世沉浮之人。 苏威已经掉价,被时代抛弃了。 李世民显然认为隋室之败,苏威脱不了干系,现在,苏威还要倚老卖老,似乎并不给自己面子。 进入洛阳之时,李世民就已有夺嫡之心,这可以从他暗中拜见大道士王知远,问天下大势可见一斑。 李世民需要全天下的声望,但苏威竟然如此不上道。 他心怀不满地派人向苏威传话,毫不留情地斥责苏威。 “公隋朝宰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弑国亡。” 这种指责,苏威不能自证清白。 李世民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公见李密、王(世)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无劳相见也。” 李世民显然存有私心,他目前虽然只是秦王,但武功绝世,声望急剧上涨。 并且,李世民早就在文武二途上开始经营。 苏威不识相,不愿意臣服自己,那自己也绝对不能让苏威,在政坛上复活。 对于一个不肯臣服自己的旧有官僚,尤其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官僚,既然不为自己所用,就更不能让他为竞争对手所用。 进入长安之后,这个隋朝政坛的活化石,也是长青树,至死也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尊重。 人生一世,莫非前定,苏威的遭遇,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恍有隔世之感。 但苏威曾经也是个热血的理想主义者。 苏威能如此,得益于隋朝初立之时,朝野上下,生气勃发,人人都思奋进。 那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万象更新的全新世界。 苏威也不例外。 有一次,杨坚被一个朝臣激怒,盛怒之下,杨坚没有经过审判,就下令将其斩杀。 但此人罪不当死,苏威不同意,他不肯奉诏。 杨坚拂袖而起,关门入阁。 苏威不依不饶,紧跟杨坚,入阁进谏。 杨坚正在气头上,关上门不肯见他。 但这道处死的命令,按照章程,没有苏威的署名和肯首,一样也无法传递下去执行。 杨坚大怒,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焉有杀一人而不可得之理? 盛怒之下的杨坚,踢开阁门,手提宝剑,准备亲自斩杀此人。 凛冽兵锋,天子之怒,苏威当然知道,与其说杨坚是想斩杀罪人,不如说是想给自己立威。 但他毫不畏惧,他站起身来,挡在杨坚的面前,不让他出去。 杨坚绕过苏威,想从旁边挤出去。 苏威跟随杨坚的步伐,调整方向,依然象一座山一般,屹立于杨坚面前。 这种情势非常明显,要想杀人,先杀苏威。 苏威虽小,却似一道永不可跨越的高山。 杨坚反身拂衣,大怒进入内阁之中,立即将大门重重关上。 内阁之外的苏威,心中五味翻腾,才感到后怕。 还有惊恐。 他想起自己一生的抱负,想起刚才的惊心动魄,想起杨坚那明晃晃的剑尖,还有现在重门紧闭的阁门,真是一场大梦啊。 也许,从这一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