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146章李大钊北京遇害 四一八宁汉分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6章李大钊北京遇害 四一八宁汉分裂 (第3/5页)

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蔡和森也发言指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它过去的弱点及现在的动摇,说明已不能再靠它来领导中国革命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所以,应以坚定的无产阶级领导去制胜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与犹疑,才能使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同时,竭力支持毛*泽*东*关于“共产党要独立领导和展开武装斗争”的主张。

    虽然,鲍罗廷、谭平山等人都替陈独秀进行了辩护;但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大会终于接受了“共产国际执委会”所作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并否定了“向西北去”的逃跑主义路线,陈独秀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接着,大会又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等五个《决议》。

    同时,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等二十九人组成的“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和由毛*泽*东*等十一人组成的“中*共*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

    而陈独秀仍进入了由其与张国焘、蔡和森等仨人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并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职。

    虽然,“中*共*五大”上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了批判;但是,没有拿出纠正这些错误的具体办法;从而,使错误继续存在得不到彻底纠正。

    且在新一届的中*共*中央机构中,陈独秀仍居于要职;所以,对于“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许多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没能得到切实可行的正确回答,致使此后一段时间内、党的工作仍显得无所适从。

    而大会期间发表的《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及会后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却都把蒋介石的叛变革命当作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从而,把民族资产阶级也当作了革命的对象,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同时,对汪精卫、唐生智等人抱有太大的幻想,并将领导与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们身上;从而,对于他们“也可能叛变革命”的危险性缺乏应有的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再次陷入了“右倾机会主义”的泥淖。

    中*共*召开“五大”之时,“武汉国民政府”却为“如何对待蒋介石的另立中央?”产生了分歧。

    因为,东面的“闽、浙、苏、皖”诸省现已被蒋介石据有;而“四·一二政变”后,广东的李济琛、广西的黄绍竑、四川的刘湘与杨森等人却都跟着蒋介石起舞了,“武汉国民政府”对西、南诸省也失去了控制。而张作霖的“奉军”趁吴佩孚溃败之机进驻了河南,大有威逼武汉之势。

    如此一来,“武汉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仅存湖北、湖南和江西三个省了,且处在了被包围的态势之中。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武汉国民政府”觉得只有主动出击,才有希望打破被动局面;然而,“武汉国民政府”现有的财力与兵力,是难以同时与蒋介石和张作霖抗衡的;只能择其一作为突破口,方能险中求胜。

    因此,该“向何方出兵?”遂在“武汉国民政府”内部产生了分歧。

    唐生智、张发奎、朱培德等人认为,蒋介石背叛中央、屠杀工人,乃人神共愤,对其“讨伐”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且“国民政府”已发出了对其《讨伐令》,当付诸实施。

    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北伐”时的不佳表现,又使大家觉得蒋介石的队伍“必是不堪一击,定可马到成功”;故而认为,“讨伐”蒋介石正当其时。

    所以,仨人都主张“发兵‘征讨’蒋介石”。

    然而,汪精卫与邓演达等人则另有考虑;他俩认为,蒋介石现在也打出“国民政府”旗号与“武汉国民政府”在争“正统”的名分;所以,有其一定的蒙蔽性,致使党内有的同仁还跟着他起舞了。特别是,广东的李济琛和“‘桂系’三杰”都倒向了蒋介石,这让蒋介石壮胆了许多,要想击垮他并非易事。

    再说,蒋介石的“嫡系”在“湘、鄂”战场上表现得虽是窝囊;但是,何应钦在攻取“闽、浙、沪”时可是所向披靡有目共睹;蒋介石手上有着这支劲旅,也就不可太将其小觑了。

    何况,蒋介石得了“沪、宁”后,非但财力充足了,还有“列强”给其撑腰;若是对其征讨,没有必胜把握,故尚须谨慎而为。

    而如果出师“东征”讨伐蒋介石,张作霖的“奉军”必会乘虚而入攻打武汉;届时,武汉就要腹背受敌,这对“武汉国民政府”将是大不利。

    所以,现在“尚不可急于对蒋介石用兵”。

    就在“武汉国民政府”内部对于“该不该起兵征讨蒋介石?”产生分歧之时,李宗仁却派遣其参谋长王应榆前来武汉,向汪精卫等人提议:“‘宁、汉’双方均应承认既成事实,不可相互攻讦,更不该兵戎相见;双方现在应分道继续北伐,完成前总理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待会师北京后再坐下来会议协商,以和平解决党内的纠纷与矛盾。”并告诫:“若仍互不相让并兵戎相见,必为他人渔利。”

    李宗仁之所以要派人下如此说帖,是因为时局忽又发生变化,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暂时放弃了“宁、汉”之争。

    原来,“宁、汉”双方争持不下之时,孙传芳与张宗昌觉得有机可乘,遂率部卷土重来欲夺回“苏、皖”的失地。

    不久,孙传芳率其残部反攻并占领扬州,对南京构成了威胁。

    而张宗昌则派遣“直、鲁联军”的第七军军长许琨、第十四军军长孙殿英、第二军军长张敬尧、第十五军军长马济等率部入皖,一举夺回了蚌埠。

    驻守蚌埠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五师师长马祥斌败北后退入合肥,许琨与马济即又南下围攻合肥并夺取了合肥以南的许多城池。

    而留驻于蚌埠的孙殿英,则派遣其部将第十二师师长袁家骥与张敬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