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6章毛*泽*东持久战张发奎弃守九江 (第2/3页)
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 《论持久战》还指明了“抗日持久战”须经过的三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最后,取得胜利。同时,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总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向人们阐明了“‘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从而,使国人树立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指出了“最终胜利需要经过‘持久’而艰苦的战争才能取得”。 在同时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更是具体指出:“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山地抗日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毛*泽*东还说:“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 据此,毛*泽*东作出了具体《指示》:“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以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分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进入江北地区。” 中*共*中央也发出了《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指出:“应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主动的、积极的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在大江以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以建立新四军的威信,扩大新四军的影响。” 而国民党军事当局则规定新四军的任务是:“在苏南、皖中敌侧后进行游击战争,在这些地区构成游击网,袭 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以牵制敌人。” 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以及国民党军事当局交予的任务,新四军军长叶挺、政委项英向全军下达《命令》:“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达到牵制和分散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正面作战;在持久战中,争取最后的胜利。” 于是,六月十四日,陈毅首先率新四军第一支队由岩寺出发,经高淳进入茅山一带,旋即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 张鼎丞也率新四军第二支队进入了南京至芜湖的“京芜铁路”和南京至杭州的“京杭国道”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 六月十七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又在镇江西南的韦岗附近伏击了日军车队,击毁日军军车四辆,毙伤日军数十名,缴获许多战利品。 此后,在苏南敌后,特别是在京沪铁路、京芜铁路、京杭国道两侧;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发扬近战、夜战的特长,连续对日军展开夜袭、奔袭、伏击和突袭作战,先后取得了竹子岗、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地大小百余次的战斗和小丹阳、华山等地的“反扫荡”作战的胜利;还频繁破击了铁路、公路、桥梁和日军的通讯设施,使日军的列车出轨倾覆,交通屡屡被中断,有效地破坏了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调动和粮、弹运输。 新四军在敌后取得的胜利,连国民党军队办的《扫荡报》在七月二十二日的《报道》中也赞道:“新四军进入苏境,在京杭国道及京沪铁路沿线展开,积极歼敌。沿公路、铁路之敌驻军不得不增援戒备,丹阳、金坛县城城门紧闭。” 蒋*介*石致《电》叶挺:“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在沦陷区内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攻袭日军据点、破毁铁路和公路、伏击扫荡之敌等方式打击日军;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同时,新四军每到一地,广泛联系社会名流、开明士绅及民族资本家,使这些处于观望状态的中间势力消除了疑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 一九三八年七月,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个县成立了“抗日总会”,所属各县、区、乡也成立了“抗日分会”。同月,由陈毅兼任书记的“中*共*苏南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又改为“中*共*苏南特委”。 八月,当涂、宣城、水阳“抗战动员委员会”及江宁、溧水、句容“抗敌自卫委员会”也相继成立。 陈毅还将管文蔚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丹阳游击纵队”,委任管文蔚为司令,参与领导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 就这样,新四军苏南部队以茅山地区为中心,建立了茅山、丹北、横山、小丹阳、江句、句北等十多块抗日游击基地,拥有人口四十余万。 江南的日军由于不断遭到新四军打击,其占领区的城镇和交通要道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一九三八年九月,日军从岩松义雄的第十五师团、广野太吉的第十七师团、藤江惠辅的第十六师团中抽调部分兵力和伪军共五千余人,增调至南京、芜湖、苏州;并收缩兵力不惜放弃宣城、溧阳,修筑组成“梅花桩”式的据点群,实施扫荡、力图驱歼新四军。 由于,是敌强我弱;新四军笫一支队、第二支队紧紧依靠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