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一章 信使(二) (第1/2页)
别看曾国藩叱咤风云,弹指间就可以调动两江三省几十万人马,自己却不会骑马射箭,更不会使刀弄枪,此时夜色已晚,曾国藩大捷之后突然要乘轿赶往前线慰劳众将士,吓了左宗棠一跳,急忙劝阻道:“涤生兄万万不可,被击溃的发匪正四处乱窜,众将士想俘获都难以为继,咱们这一大帮人过去反倒添乱,再说就算乘夜色到了前线,上哪去找鲍军门?还是等明日天亮之后再动身不迟。” 曾国藩想想也是,再急也不差一宿,欣然赞同,高兴之余命令亲兵就地摆上酒席提前庆功。曾国藩生活俭朴,穿的衣帽鞋袜都是自己夫人和儿媳亲手做的,在吃的方面一向是粗茶淡饭,每餐只有一个晕菜,今日云开见日,一扫多日的压抑,破例让灶房多加两道下酒菜,与自己的心腹幕僚开怀畅饮。 还没等众人拿起筷子,忙得焦头烂额的传令兵又兴匆匆跑进大帐,此刻的曾国藩心情大好,话语也多了不少,没等亲兵禀告,自己抢先开起玩笑,笑道:“呵呵,你这小子左一趟右一趟有完没完?是不是鲍超又传回什么好消息了?” “禀中堂大人,这回不是前线的战报,而是东流水师营官许得水派人传来的消息,说从上海采购的军火已经抵达东流码头,正连夜押往祁门,与信使一起来的还有上海县的师爷常仕节,他说有重大军情想向你汇报,您现在是见还是不见?” 常仕节是郭嵩焘保荐推举给施晨豪当师爷的,做自己的耳目和监视十里洋场,由于黄孛的出现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暗中监视黄孛,看看黄孛在上海购买多少军火,款项从何而来,是不是跟石达开秘藏的宝藏有关系,闻听急忙道:“你把常师爷一人叫进来,我有话要问,”郭嵩焘转身对曾国藩说道:“中堂大人,刚才咱们还私下议论那小大人哪来的胆量竟敢老虎嘴边拔胡须,现在马上就可以真相大白,这位常师爷就是我派到上海县的眼线,在座的各位仁兄有什么不明白的一问便知。” 少顷,常仕节小心谨慎走进大帐,大帐内都是位居高位的显赫人物,每人都大礼参拜,磕头嗑得腰酸腿痛才爬起来恭敬道:“中堂大人,军火全部运来了,三千支前装线膛枪,每支枪配备三十发弹药,另外还有两门英国产的阿姆斯特朗大炮,是黄大人特意赠送中堂大人的,他说要尽点孝心。” “哈哈哈,这小兔崽子,拿两门洋炮就想收买人心,你是不是还没用饭?就坐在嵩焘身边一起用餐吧!”曾国藩连逢喜事,竟然让未入流的一位县衙师爷同桌用餐,感动得常仕节一塌糊涂,用半拉屁股坐在椅子一角中规中矩一起用餐。 “仕节,”郭嵩焘为常仕节夹上一块辣子鸡问道:“据我所知,两门阿姆斯特朗大炮价值可不菲,那黄孛刚到上海就无偿赠送我们两门,难道他带着金山银山去上海采购军火?” 常仕节急忙放下筷子答道:“他带多少金钱到上海我还没查清楚,但是我知道他现在得到的所有军火都是靠武力抢来的,其中有法国公使波尔特被逼捐献的三千支前装线膛枪,英国公使阿里果捐献的一万两千枝火枪和六门阿姆斯特朗大炮,送给咱们的两门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艘几千吨的洋人战舰,光那舰上的大小火炮就有百八十门,至于我没看到的估计数量也不少,他现在已成了上海最大的军火商,所有洋人都要看他脸色行事!” 话音刚落,举座哗然,四人都吃惊地放下筷子目瞪口呆望着常仕节。 曾国藩涵养再好也难掩饰心里的震撼,一对三角眼瞪得溜圆,惊呼道:“他带多少人马到了上海?那公共租界的英法联军都是吃干饭的?任凭他肆意掳掠,予取予夺?” “中堂大人,他在罗店镇消灭驻守那里的洋人和坞帮帮众后,顺便收编了那里的绿营,然后带着六七百人杀进公共租界,打死打伤英法联军三百多人,俘获了英国和法国使馆里的五百多洋人当人质,然后换取了英国那艘战列舰,黄大人竟然毫发无伤。在我离开上海时,他又招来一百多洋人替他卖命,其中就有不少李坊煦李大人和华尔洋枪队里的教官,双方为此还差一点发生火拼,最后黄大人和华尔在相悦楼比拼枪法决定去留,最后黄大人战胜华尔,把洋枪队赶出上海,现在整个上海就他一家独大,俨然成了上海的太上皇!” 话毕,大帐内鸦雀无声,四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都倒吸一口凉气,过了良久李鸿章“腾”地站起身,火冒三丈嚷道:“恩师,这小子哪是到上海购买军火?纯属向英法开战去了,那华尔的洋枪队是我下令李坊煦招募的,是对付太平天国一件利器,他竟敢背后拆我的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要率领淮军生擒活拿了他,问问他到底想干什么?” 曾国藩听完常仕节一句比一句震撼的话反而安静下来,坐在那里沉默不语,郭嵩焘小声说道:“仕节,你抓紧时间吃饭,我们有要事相谈。” 常仕节闻听,赶紧象征性地扒拉两口饭告辞而去,郭嵩焘把李鸿章劝回座位说道:“少荃,稍安勿躁,听听中堂大人有何打算。” “嗨,”曾国藩长叹一声道:“真没想到,小小的六安总兵竟然有如此可怕的战斗力!当初听说他打败太平天国叛徒李昭寿,皖北练总苗沛霖时还以为只不过仗着天时地利投机取巧而已,没想到真的有大本事,恐怕咱们都被他欺骗啦,此人若不能为我所用,将来一定是大清朝的祸害,甚至比洪秀全还要可怕。” “涤生兄,没那么严重吧?”左宗棠虽然没见过黄孛本人,但是通过痛打洋人这几件事突然对黄孛产生极大的好奇,仿佛替自己出了一口气恶气似的,缓缓道:“我看此人没有那么大的危害性,相反还是一位栋梁之材,记得去年一份邸报上还专门转发一道圣上的手谕,钦赐褒奖他和钦差大臣那得生夺回霍山城,合力绞杀捻军首酋孙葵文。那孙葵文可是捻匪孙葵心的亲弟弟,再加上前不久死去的英王陈玉成,虽然不是他亲手所杀,但是跟他也脱不了干系,否则洪秀全不会下通缉令追杀黄孛,这两件事足以证明此人对咱大清朝赤胆忠心,不可能是大清朝的祸害。” “中堂大人,我觉得季高说的不错,”郭嵩焘接话道:“别的咱不说,单说他在上海的所作所为,跟洋人发生冲突的都是英法两国,虽然咱大清朝还没正式跟两国开战,但是临军对垒已是不争的事实,他这么做也有他的道理,顶多背个专横跋扈,我行我素的罪名,与长毛举旗造反不能相提并论。” 李鸿章见左宗棠和郭嵩焘都替黄孛说好话,闷闷不乐,也不看二人,望着曾国藩挑拨道:“二位仁兄说的我也懂,我刚才只是一时气话,不说刚刚组建的淮军有多大战斗力,就凭着黄孛率领几百人就能打败同等数量的英法联军这份能耐,我们淮军只能望其项背,可是任凭他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下去,早晚会把天捅个窟窿,趁着他羽翼尚未丰满不把他驯服得服服帖帖,万一使起性子就会变成弼马温,打出天宫回到花果山自立为王,到时候想再想收拾他可是难上加难!” “各位说的都有道理,这黄孛出身蒙古,与满族同根同源,按道理应该不会背叛祖宗,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我们也不得不防,”曾国藩心平气和说道:“他早年丧父,小小年纪就升为六安总兵,若没有一位严师在旁督导很容易走上企图,念他称呼我一声爷爷的情分上,我就成全他,等他来了之后就留在身边当自己的孙子严加教导。我曾国藩别的本事没有,自信在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方面还有独到的见解,争取把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