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四章、第一节 古天文图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第一节 古天文图 上 (第2/4页)

展,我们已经不大清楚了。”

    喇嘛王:“不过,我还听说,战国时期,楚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记录有511颗恒星,魏人石申著有《天文》,记录有809颗恒星。可惜,原著我没看见。”

    纪蒲泰:“是呀,实在可惜,原著已经失传,我们谁也未能看见。不过,后人将这两位大天文学家的著作(散见于其它书中)合编为《甘石星经》。到了汉代张衡时期,人们已知道天上的恒星达万数以上。有名称的达二千五百多颗,微星总数为11520颗。”

    喇嘛王:“啊。古人观察的可真细,知道的可真多。你若不说,我们怎会知道有万余颗?今晚的谈话,值得,值得。”

    喇嘛众臣:“经大王一说,我们也觉得值过,值过。那我们还想听星宿的传说。”

    纪蒲泰:“我看到,在古人编制星表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在各种材料上绘制星象图,或天文图。这才使我们能够从出土的汉代帛画上,画像石上,历代的铜镜上,以及显赫人物的墓室中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星象图。”

    喇嘛王:“你光说这些,我们还不满足。你得再说的具体些,我们才能知足。”

    纪蒲泰:“我国汉代对星象图已日渐成熟,那时已有一种活动星图,称为盖图,主要是为了占验之用。”

    喇嘛王:“古人仰观天象,是为了看能不能出帝王,或有什么重大变故,来预测世事。可谁最早绘制的星图最好呢?”

    纪蒲泰:“我查过资料,我国最可考的最早的星图,是张衡绘制的《灵宪图》,真可惜,也失传了。敦煌石窟经卷中,有一幅敦煌星图,绘有1350颗星。”

    喇嘛王:“那是什们时间绘制的?”

    纪蒲泰:“据研究,大约绘制于公元705至710年间(唐代),那是世界现有星图中,记载星数最多而年代又较早的一幅。”

    喇嘛王:“你在哪里见过这幅图?”

    纪蒲泰:“只可惜,它不在我国,目前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故里。”

    喇嘛王:“是呀,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被弄到外国,这怎能不让人惋惜生气。这事儿,还得靠你们这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努力,力争让国宝返回故里,才能让我们国人出口气!”

    外交大臣:“这些都得通过外交手段,据理力争,收回这些文物。可这远隔几千里,若要达到目的,也不是容易的。你还是说说那些星图,绘制得更精细?”

    纪蒲泰:“为让国宝回国,我们会不懈努力的。宋代天文学家苏颂绘制的新仪象法要星图,画法与敦煌星图相似,它相比之下,更细致,准确。不过,最迟在西汉末年,人们已经在墓室中绘画出星图。这大约是为了是逝者能够享受天国的欢乐。我曾在洛阳的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墓中,看到墓顶的穹窿上绘有一幅星图(高约9。5米,因此未遭到盗墓人的破坏),图中绘有银河以及大小不一的三百余颗星,亮星之间有连线(星座),与天空实际星象大体相符,约比敦煌星图早四百年。”

    喇嘛王:“那古人也真不简单,画出的星座竟有连线,可见他们的思想远比我们超前。”

    纪蒲泰:“不错,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有着超人的智慧,才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新疆吐鲁番县的唐代墓葬中,四壁和顶部也有天文图,绘有银河,二十八星宿,太阳(金鸟),月亮(桂树,玉兔)等图案。”

    喇嘛王:“那你认为有那些星图绘得最为完善?”

    喇嘛众臣:“是呀,我们想听听他的意见?”

    纪蒲泰:“最完整的天文图,在浙江临安县的水邱氏墓中被发现,那是晚唐时代的天文图,经研究,它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星象图,绘有完整的二十八宿和北斗及其它星座,共计185颗星,星星都是用一至二厘米的金箔贴上的,格外华贵耀目。”

    偌尔曼:“你们喋喋不休,说了半天,我还未发言。既然说到二十八星宿,这也给我起了个头。在这里,我也说一下,不仅中国古代热衷于绘制星图,其他国家的人,也同样乐此不疲。”

    喇嘛王:“那你就说你的,让我们听听外国人是怎样画星图的?”

    偌尔曼:“我在意大利考察,见到过古罗马的一位贵妇人的墓室内绘满了壁画,其顶部的一幅画绘有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实,附近画着圣母和圣婴的形象,圣母旁边还有一人用手指着一颗模糊的星星。其实,树上的果实是星象的伪装,因为当时民间是不准研习天文的(中国也有此禁令,最终导致了广大民众与天文星象的脱节)。据研究,图中那颗模糊的星星所在的位置,相当于公元前五世纪金星所在的位置,或者它就是传说中的‘圣诞星’。总之,这幅画充满了神秘的星宿崇拜意义,与中国出土帛画中的天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喇嘛王:“经你这一说,我们才知道,外国也画有星象图。不过,我们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也建筑了许多宏伟的观象台,你能给我们笼统地介绍一下,那些优秀的古代文化遗迹吗?”

    偌尔曼:“这可是个难题。还是让蒲泰来回答您。”

    纪蒲泰:“我国是世界上农牧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需要天文学,因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喇嘛王:“那你就说说,至今还有哪些天文古迹,说出哪些文物是可靠的历史见证?”

    纪蒲泰:“你我不得不先说说,雄伟挺拔,巍然屹立的登封周公测景台,雕刻细腻,星罗棋布的苏州石刻天文图,龙腾虎跃,仪态非凡的浑仪和简仪,都是名贯全球的天文文物古迹。”

    喇嘛王:“还真有你说的。至于那些天文典籍中,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那就更绚丽夺目了。嗳,我不该打断你,你还是说那些古迹。”

    纪蒲泰:“当年,当我来到河南登封告成镇时,远在几里外,就能看到耸立的周公测景台。那里的‘景’字同‘影’字是古人测量日影的遗迹。”

    喇嘛王:“不错,你到过那圣地,还真有福气。据记载,告成古称阳城,从三千年前的周代开始,就成为历代天文观测的基地。”

    偌尔曼:“恩格斯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

    喇嘛王:“远古人在生产劳动中,就从昼夜交替,气候的变迁,野生果实的成熟,雨雪雷电的变化中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并且逐渐认识到,这些变化都和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有关。夏天,太阳几乎在头顶上炙烤这人们,野生植物,花草树木生长旺盛。冬天,天寒叶落,光秃秃的树杆在地上投下了长长的影子……”

    纪蒲泰:“人类自从进入畜牧和农业社会以后,发现播种和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早晚相差几天,手成就大不相同。”

    外交大臣:“人们希望手获更多的粮食。究竟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最适宜收获?”

    喇嘛王:“你说得不错。这些问题在远古时期,人们都迫且地提出来了。不过,还得请学者讲一讲,古人对天象的变化,都采取了什么方法?以便使我们更好地知道先人是怎样观测天象的?”

    纪蒲泰:“这还用说吗?大王是在考问我。我也只好说一说。古人从长期的生产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注意到日影的长短和寒暑变化有关。那时,古人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寒来署往的季节变化,就产生了立杆测影的方法。”

    喇嘛众臣:“那立杆测影的法都是些什么?有什么叫法?”

    喇嘛王:“这我来回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