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第二节 古天文图 下 (第1/4页)
纪蒲泰:“使用仪器观测星宿的记载是很早的。《尚书舜典》中说:‘在璇玑玉衡以齐政’这说明古人很早就使用仪器观测星宿了。” 外交大臣:“这事儿我们也知道,可我们就是不知道璇玑玉衡是什么东西?” 纪蒲泰:“璇玑据考证是玉制的圆环,玉衡是窥管。这是一种古人使用的简单的天文观测仪器。” 喇嘛王:“这种考证是很好的证明。可也有人认为‘璇玑玉衡’是指北斗。但无疑圭表也是测星的主要仪器。” 喇嘛众臣:“大王。圭表又是什么样的东西?” 喇嘛王:“圭表用于测量日影。特别是冬至和夏至时,正午日影的长短,这是一年中最长和最短的日影,这个测量直接用于历法的制定。” 喇嘛首相:“既然有圭表测量日影,那要璇玑玉衡还有何用?” 纪蒲泰:“这几种测量仪器你们要分清。璇玑玉衡虽然用于测量恒星,但过于简单,使用也不方便。” 喇嘛众臣:“那什么仪器最方便?” 纪蒲泰:“随着天文学的需要及发展,专门用于夜间观测恒星的浑仪就应运而生了。” 外交大臣:“我们只听说过,制作浑仪的是汉代的张衡,可就是不知道最早的浑仪是谁发明?” 喇嘛王:“这个问题我也想弄清。浑仪是在什么时候,就已制造出来?这还得问问这二位历史学家,你们二人谁知道呀?” 偌尔曼:“我可称不上东方学家,也不是汉学家,更说不上历史学家。这个问题吗,还是问问队长吧。” 纪蒲泰:“浑仪最初制造的确切年代很难考证。根据春秋战国时代,楚人甘德所著《天文星占》八卷,和魏人石申所著《天文》八卷,已经测出一百二十颗恒星的位置,可以想见,浑仪的出现应当是很早的。” 喇嘛众臣:“那浑仪测量行星准确吗?” 纪蒲泰:“我只能说明,有一座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可不间单,是汉墓以前对五大行星的测量,这些测量是如此之准确,以致使我想到那时的浑仪已相当进步。” 喇嘛王:“这种说法,我听起来有些糊涂。那你怎样说明它的准确与进步?” 纪蒲泰:“例如:《五星占》测量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这比现今测值583。92日只大0。48日;土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现今测值29。46年只大0。54年。” 喇嘛王:“那古人可真是神眼神算。真不是测着玩的,他们计算时间只差那么一小点,看样子,我们真愧对祖先,对天文的知识在他们面前相比,真是少得可怜!” 纪蒲泰:“大王谦虚了。在我眼里,您的天文历史知识一点也不比我逊色。” 外交大臣:“我说学者,那些浑仪是否流传下来?你可见过吗?” 纪蒲泰:“迄今保存下来的浑仪是明代的制品,存放在紫金山上的天文台旁,供人瞻仰和研究。” 喇嘛王:“据史书记载,汉代浑仪已很发达。《三国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曰:‘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扎布:“大王,这事也该我老粗问一句。那话啥意思?” 喇嘛王:“那我就给你直译。那话说得是,落下闳在洛阳制成浑天仪,并应用观测结果,改制历法。你还问啥?” 扎布:“那还有谁这样做呀?” 喇嘛王:“除了落下闳外,汉代还有耿寿昌,贾逵,张衡制作过浑仪。蒲泰,你说呢?” 纪蒲泰:“那是历史上天文学发展非常活跃的年代。” 喇嘛众臣:“那年代的人真厉害,都是制作浑仪的高手,竟走在我们的前头!” 纪蒲泰:“浑仪的使用,不仅是我国历法日趋精密,而且作出了许多出色的发现。” 喇嘛王:“那你可否说出历法精密到啥程度?也好让我们一饱耳福。” 纪蒲泰:“那我就说一下汉代的‘三统历’(公元前104年),所定恒星月为27。325708日,和现今公认数值27。321661日相比,只差0。004日,即不到6分钟。” 偌尔曼:“啊,那汉代的科技可真先进,误差这么小,你们中国汉人可真不得了。” 纪蒲泰:“也不尽然。汉灵帝时,刘洪等人根据二十多年的观测,编制《乾象历》,所测朔望月为29。530542日,和现今采用值29。530588日相比很接近。到南北朝时,多才多艺科学家祖冲之测定的朔望月,和现今采用的数值只差0。000004日相当于0。3秒,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经纪蒲泰这么一说,在座的都瞠目结舌地呆在那里。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只差0。3秒的数值,在古代象征着啥意义。过了一会儿,偌尔曼才回过神来。 偌尔曼:“我真没想到,中国古代竟有这么先进的科技!浑仪实在是杰出的创造,你不说,我还真没想道,更不知道。但用浑仪观星必须同时使用良好的计时器械,因为星象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我有个问题……” 纪蒲泰:“有问题就提,假若我回答不了你,还有在座的。总有人能替我解释。” 偌尔曼:“因为我知道,古代没有钟表,那他们是怎样计量时间呢?” 喇嘛王:“这问题提得好。这不用蒲泰回答你了,因为我知道……” 纪蒲泰:“谢谢大王,那就由您代劳了。” 喇嘛王:“这是用不着谢的。我这就介绍。古代用以计量日以下的时间单位的仪器,是漏壶和日晷。” 偌尔曼:“计量仪器竟用漏壶?日晷?那这两样是什么东西?我可是平生头一回听说的。” 喇嘛王:“中原古人聪明之极,他们发明的漏壶和日晷,可解决了大问题。” 偌尔曼:“那这些东西是怎么用的呢?” 喇嘛王:“古人既然发明了这种仪器,自有办法使用的。漏壶中的水慢慢滴出,根据滴出的水量来计算时间。” 偌尔曼:“那古人可真有办法来计算时间。可那日晷又是个什么样的仪器?它是如何使用的?” 喇嘛王:“那时的古人更有本事。他们创造的日晷,是利用日影方向的变化计量时间的仪器。” 喇嘛众臣:“大王。我们的知识可真是不如您。可我们也想只道,这两样仪器是何时发明的?” 喇嘛王:“看样子,你们还得多读书啊。要想知道天下事,还得从书中找啊。这两种计时器械都出现得很早,我知道,周代已见于记载。蒲泰,你来评评我说的?” 纪蒲泰:“大王说得极是,我只有说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这其中的道理,人们从物质的运动中,能够感觉到和认识到时间的存在。” 喇嘛王:“有道理。人类对日,月,年的认识,是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变化中认识的。” 喇嘛首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使人们把某变化运动的东西,当作计量日以下的时间标准。盛水器件的磨损造成漏水,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漏水这种运动变化,所反映的时间流逝,正好满足了人们计时的要求。” 喇嘛王:“太阳东升西落,大树的影子由西经北向东移动,影子转动也能表示渡过的时光,于是也被当作记时的标准。” 偌尔曼:“啊,我现在终于弄懂了古人发明这两种仪器的意义。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计时器发展的历史,也说明时间和运动物质的密切不可分割。” 纪蒲泰:“时间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而是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所以,漏壶和日晷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发现和创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