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第二节 古天文图 下 (第2/4页)
喇嘛王:“说得好。中原《农书》中,有一段诗说:‘占星昏晓中,寒署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与水倶滴,身随阴屡移。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这诗就反映了农家用漏和晷计时的情景。蒲泰,你也可以发表发表意见?” 扎布:“是呀,既然大王提出,我这老朽也想听听你的高见?” 纪蒲泰:“古籍《高士传》称:‘帝尧之世,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这个古事已无从考了。” 喇嘛王:“啊,这人实在是太少了。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劳生涯,符合中国各民族的性格,当大体可信。” 纪蒲泰:“日入而息的习惯,会促使人们更注意观察太阳落山后,西方地平线上(0—30度)的星星,这与专业的天文学家是不尽相同的。” 喇嘛王:“我阅读过《尚书尧典》,在此,我愿背出有关天文记载的原文,请你们与我一起讨论。” 纪蒲泰:“好呀。近年,关于《尧典》四星的讨论已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尚书尧典》上记载了当时人们用鸟,火,虚,昴四个恒星,来判断季节的事迹。我也知道,《尧典》并不是尧时的遗文。” 偌尔曼:“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它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尧典》的记载确实是很古老的天文观测传统的遗迹,但不是中国固有的,而属于巴比伦;” 纪蒲泰:“学术界对这各抒己见,这样的讨论不时有之,许多学者正是从各中角度,来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既然大王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啦,那就请您背一背原文吧?” 喇嘛众臣:“我们虽不能参与讨论,那就让我们听一听原文吧?” 喇嘛王:“好吧,那我就背诵啦: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日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孽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日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迭。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奥?),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四十成岁。”他吁了一口气,说:“我背完了,你们评说?” 偌尔曼:“我认为,在讨论《尧典》问题之前,必须研究两个问题。” 纪蒲泰:“你提吧?问题出来也好研究啦。” 偌尔曼:“首先,尧的时代究竟在何时?中国商代开始于公元前十七世纪,这已为地下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所证实。根据传说,商以前为夏朝,历时约四百年,这虽然至今没有得到出土文物的确证,但大体可信。” 纪蒲泰:“看样子,你读史料也很认真。可以说,夏以前,便属于神话传说时代,氏系关系矛盾百出,很难梳理出个头绪。再说,尧舜禹究竟是彼此见过面的部落首领,或只是先后承继或同时并存了很长一个时期的部落名称,谁也没有真正搞清,我们均不得而知。” 偌尔曼:“照你所说,这需要花费很大气力去考证。因此,所谓尧时在4000年前的说法,虽然是一种很传统的观点,但并不甚可靠。” 喇嘛王:“二位学者说得也很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不可强勉。我认为,在讨论《尧典》问题时,可用自己的理论依据,也没必要去迎合某种传统观点。” 纪蒲泰:“大王可真开明,竟能有这中博大的心境。不过,从您背诵的原文来看,尧时已有发达的天文学知识,还知道一年的准确天数,会用置闰月的方法,调整月年的关系,并有专业的天文学家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同时又将四季天时告诉黎民百姓。” 喇嘛王:“这就是古人观测天象的成功!” 偌尔曼:“大王的观点,我赞成。” 纪蒲泰:“关于古人观测天象的情景,上述种种天文学知识,虽然尚未被出土文物所证实,但也没有被出土文物否定。” 偌尔曼:“以我看,参照埃及,巴比伦,玛雅等文化的早期天文学发展情况,在中国的传说时代,已掌握这些知识也是可能的。” 喇嘛王:“你这小子还真行,竟能和别的国家相比较,这样做,真好!” 偌尔曼:“我知道,罗伯特克莱本在《气候人历史》一书中强调:‘人类学家尼尔森,曾整理很多原始的星象计算学问。他指出原始人无疑会注意到,今日天文学家所谓跟太阳出没的星星,黎明醒来,他会注目东方的天空上,看到日出前的星星;在黄昏时刻回到营地,他又会注目西方随日落而出现的星星。时至今日,原始名族仍根据这种现象,而知道季节的变迁。” 喇嘛王:“都那些民族会观天象?你可说一个榜样?” 偌尔曼:“澳洲土著的一个部落,是现在地球上最原始的民族,他们根据西方天边大角星的位置,来判定猎去白蚁的季节;织女星告诉他们母鸡已生可口之蛋。原始的农民就更加依赖时间的计算。例如,在巴西西北部的印第安人,观察金牛宫的七星团(即昴星。)当这座星团随日落消失时,就是种山芋的时候了,因为雨季将来临。” 纪蒲泰:“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发现,原始人习惯的是偕日法观测。至少在美洲,澳洲更注重偕日没观测,而他们的文化与中国远古有着密切的联系。” 喇嘛王:“由此推想,中国远古传说时代,亦可能注重昏星(偕日没)观测。” 喇嘛众臣:“大王,昏星是何星,何意?” 喇嘛王:“我只能根据书中所说解释。昏星观测包括昏东星(对日望),昏中星,昏西星(偕日没),当以昏西星最简洁,最易为远古人掌握。” 纪蒲泰:“大王说得不错。陈遵妫先生在《中国古代天文写简史》中指出:‘中国古代虽然昏星晨星并举,而大体着重昏星;西洋古代,则可以说完全注重晨星。’所以,东西方观测天象有所不同,对星座的名称叫法也不同。综上所述,我认为,《尧典》鸟,火,虚,昴四颗恒星不大可能是专业的中天观测(如果是的话,在这之前,必然还有一个偕日法观测时期),而是民间的偕日没观察。” 喇嘛王:“那么说,你的意思是,它的具体星座,观看者的纬度,日期和时间,可能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纪蒲泰:“是的。但是,这四颗恒星作为大致的季节标志,可以应用相当长的时期。我分析,这样,《尧典》四星与季节的对应关系,约相当于八千年前的天象。如观测角度取地平线10度,则相当于一万年前的天象。” 喇嘛王:“啊,我真不敢想,你竟能推测出一万年前的天象!” 纪蒲泰:“我的研究与以前的结论相距甚远,这与传统观点(尧时在4000年前)亦相左,一时很难被人们所接受。” 喇嘛王:“你不要着急,人们各有各的理由。你的研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算精典。” 纪蒲泰:“我愿听大王所言。有些出土文物表明,最迟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已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 喇嘛王:“我在想,对《尧典》四星的大量,长期的讨论,始终处于‘隔靴搔痒’的壮态。” 纪蒲泰:“大王真厉害,对此问题深谋远慮。” 喇嘛众臣:“我们对大王高深莫测的知识,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偌尔曼:“为恢复远古传说的真面貌,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研究这些问题。” 喇嘛王:“所以我想,《尧典》中春夏秋冬四季‘厥民析’,‘厥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