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五章、第二节 古观象台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二节 古观象台 上 (第2/5页)

时间慢慢转动。更称奇的是,张衡还利用连杆原理,安装了一个叫‘瑞蕈荚’的附属仪器。这个仪器每月从初一起,一天转出一片木叶,到十五月圆时,共转现出15片木叶。从十六日开始,每天转入一片木叶,到月底又全部转入仪器之中。这样既可以知道日期,又可知道月亮的圆缺。”

    喇嘛王:“这仪器真了不起!这是这浑天仪关系到上帝的利益,他一定会密切注意?因为这关系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谁知那上帝答应不答应?”

    扎布半道插了一句话:“叫我说呀,那张衡就是上帝之子,他干的那些工程,上天岂能不答应?”

    喇嘛王:“对,对。那一定是张衡奉了上帝的使命,才造出那举世无双的仪器,让人明白天地日月星辰是怎样运转的。”

    纪蒲泰:“不错,正如大王您所说。浑天仪制成之后,人们希望张衡演示一下。”

    外交大臣:“是呀。应该演示一下,不然,人们怎能相信呀?”

    纪蒲泰:“为了验证仪器的成功。一天晚上,趁着天气晴朗,张衡把来观看的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登上灵台观看天空,一部分留在‘密室’观看浑天仪演示。”

    喇嘛众臣:“那结果呢?”

    纪蒲泰:“演示开始以后,张衡让‘密室’的人报告,从浑天仪上看到的星星出没的情况,让灵台上的人根据报唱的情况,寻找天空中相应星星的位置。结果,人们惊奇地发现,天体星空中的位置与浑天仪演示的情况完全一致。人们无不赞叹浑天仪的精巧和张衡的才智。”

    偌尔曼:“张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被世界所公认的著名古代科学家之一。”

    纪蒲泰:“这没说的。张衡不仅在天文学方面成绩卓著,在文学和绘画方面也才华横溢,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扎布:“说句老粗话,这人不简单呀。天上地下的他都懂呀!他替中国增光,替人民造福。”

    喇嘛众臣:“是呀。有这样一位伟人,那他就是观天的神。灵台,那就是他举世无双的财产,让世人永远怀念他。但是,中原除了灵台,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台,值得我们敬仰崇拜?”

    喇嘛王:“好。这话你们已说出口。我嘴上尽管不说,可我心里却想得更多。”

    纪蒲泰:“大王,任何事儿,我都仔细斟酌过,您所想的,我替您说。”

    喇嘛王:“那正合我意,你就替我回答吧。”

    纪蒲泰:“要说古天文台,中原地区还有很多,我只能举例,其它的也就不多说。我先说登封测景台。在登封告成镇,耸立着一座不寻常的建筑物,它就是登封测景台,在河南洛阳160多里处,人们也叫它周公测景台。”

    喇嘛首相:“那它有是什么样子呢?”

    纪蒲泰:“我在河南考察,见到过它。高耸的测景台,左右各有一间小屋,台下是长长的象堤一样的建筑。我前面已介绍,它是测量日影的。”

    喇嘛众臣:“我们有个疑问,不是立杆测影吗?为什么要搞这么高的一个台子呢?”

    纪蒲泰:“或许,你们并不明白。原来巍然耸立的测景台,相当于一个坚固的‘表’,它不会因风而晃摇,平铺于地面的是‘量天尺’,也就是石‘圭’。”

    喇嘛众臣:“啊,原来如此,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那高台子是干啥用的?看样子,中原古人建造的台子还真神秘,竟有一把‘量天尺’,这样大的仪器,可真能通天地,真神器也!”

    纪蒲泰:“这个高大的台子,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重修后测量台高出圭面8。5米,并加二室,一室放置漏壶,一室放置浑仪。石圭长30。3米,位于正南正北方向。”

    喇嘛王:“那测景台现在怎么样?”

    纪蒲泰:“现在吗?除了观测台与量天尺外,其它遗物已荡然无存。”

    喇嘛王:“那真可惜人!这座与天沟通的天台,竟然破败。无奈,无奈……”

    纪蒲泰:“不过,从周公在那里主持测影候,历代都在那里进行过测量。至今还有公元724年,唐代所立的石‘表’,上面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字。让人聊以自慰的是,在这些测量中,以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的工作最为出色。”

    喇嘛王:“这些都是观天的神人,理应受后人尊重。但,我还有些不明。西周的首都在镐京,(在宝鸡附近)为什么周公要到阳城,来测量日影呢?”

    纪蒲泰:“对于此事,我需稍加说明。关于‘告成’即古‘阳城’的说法,清代景日畛曾有详细考证。他在《说嵩》中指出:‘告成,古阳城治也。’还有《孟子》称:‘禹避舜之子与阳城’是已。再说,秦置郡县。西汉、三国、晋因之。西魏明帝孝昌二年,陛县为阳城郡,领阳城、颖阴、嵩阳、阳翟、康城。再者,贞观三年,洲废。万岁登封元年,更名阳城为告成县,封祀礼成,告成功也。此后,中宗神龙初,复改告成曰阳城,二年复名告成,天祐间更名阳邑。五代以后,废入登封。大王,还有什么不明?”

    喇嘛王:“阳城反复更名,经你一说,我心里才明。这使我不禁想起,‘万岁登封’是唐代女皇帝武则天的年号。那年,武则天到嵩山举行封山礼,事后到达阳城,为庆贺大功已告成,就把阳城改为告成。”

    喇嘛众臣:“大王记得真清,连唐代的事儿,你都牢记心中。由此可见,您的记性比我们都强,所以理事比我们高明。”

    喇嘛王:“当然咯。没有好记性,那能干好事情?可我还想着那周公,为什么要到阳城,这蒲泰还未真正说清?”

    纪蒲泰:“仔细想来,周公要到阳城,测量日影的真正原因是;西周的首都镐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难易管理。而阳城地处中原,四通八达,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公想迁都中原,这才是根原。还有,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要说出一些道理,天下人才能服气。因此,周代统治者就做了阳城位于‘地中’的舆论,取天下九州的中心的意思。”

    喇嘛王:“有道理。《周礼》有这样的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玉国焉。’由此可见,周公的心思我们已揣见也。”

    纪蒲泰:“不知你们知不知道,与阳城在同一纬度的地方,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所谓‘地中’,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

    喇嘛王:“什么是纬度,我们可糊涂。经你一解释,我们才清楚。可见你的学问不简单,使我们受益匪浅。”

    喇嘛众臣:“我们也有事情需弄清。东汉的张衡刚才已介绍清,可,元代的郭守敬都干了些什么?我们还不知道呀?”

    纪蒲泰:“由此我已经看得出,你们已经选中了热爱的对象。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不但人才出众,他带领人所作的测量工作,是古代日影测量的高峰。”

    偌尔曼:“那你可举例说明。这个人的名字,我还是头一回听见哩。”

    纪蒲泰:“郭守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勇与创新而不拘于古训。他为了减少测量的相对误差,把直立的‘表’的长度,从八尺延长了五倍(据考证,一元尺为24。525厘米),达到了四丈。”

    喇嘛首相:“那为什么?这总得有理由呀?”

    纪蒲泰:“你听我说。假若在测量影长时都有一寸的误差,那么,对八尺表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