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五章、第二节 古观象台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二节 古观象台 上 (第4/5页)

木里建造这种前所未闻的测景台。”

    偌尔曼:“那么说,您是想要干出一桩了不起的事了?”

    喇嘛王:“我想你们一定会认为,这有些近乎荒唐。老实说,这地方真得建测景台,以观天象,以晓天文,以测地理,以了解木里的实际位置,好祭祀天地,顺应天气,避灾去难。这样才能治理好木里,五谷丰登,造福于黎民百姓。”

    偌尔曼:“怎么,您竟这样心急?这可是件大事!”

    喇嘛王:“回头不管我做什么,都不许拦挡我。这就是我的心事,即然话已冲口说出了,爽性说明白吧。不过,我再说,这样说,也许有点言之过早了吧。或许靠天保佑,会有好兆头。”

    纪蒲泰:“大王,这就是您的理由?”

    喇嘛王:“你怎会看不出,我这颗心的言外之音吗?”

    纪蒲泰:“不过,从您的神气来看,就已足够让人看出您的信心了。反正我的心已是被征服了。”

    喇嘛王:“这事现在决策还有些早。从这方面来看,未免有点太不给自己留余地。还得与群臣慎重商议,再作最后的拟定。不说了,刚才蒲泰正说在兴头,往下说吧。因为这里面的玄机我们还未真正弄懂呀。”

    纪蒲泰:“不过,对于人类某些正确的欲望,上帝是会加以支持的。”

    喇嘛王:“那还用问。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和上苍商量出一些可行的办法的。当然,你还得说那个郭守敬,都编制了啥法,以供我们学西呀?”

    纪蒲泰:“这是一种学问。更重要的是郭守敬的发明,能测出回归年(地球上寒来署往的周期)的长度,用于编制历法。”

    喇嘛众臣:“你若不说出点真东西,我们凭什么会口服心服地相信你?”

    外交大臣:“他们是多么强烈地要求满足他们的欲望,你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测量的概念,省的他们死缠活缠,用不太顺耳的口气来逼你?”

    纪蒲泰:“这我倒不在意,因为他们是急着学习。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

    喇嘛众臣:“那你还不快说出来?”

    纪蒲泰:“喇嘛们,我可以慢慢教给你们。”

    喇嘛众臣:“你尽管满足我们的愿望吧?”

    纪蒲泰:“听我说。太阳东升西落,上午影子在西边,下午影子在东边,将上下午等长的表影末端联接起来,取联线的中点和表底连接起来,这一连线就是正南正北的子午线方向。”

    喇嘛王:“这……为什么能反映出地理纬度的不同呢?这你还得很好地说明。”

    喇嘛首相:“是呀。只有你说清,我们才能懂。”

    纪蒲泰:“这我还得稍讲一点地理知识。在赤道以北的广大地区,同一时间里在越偏南的地方,看到太阳离地平越高,而表影也就会越短。”

    喇嘛王不由地发出赞叹:“那郭守敬真有远见,连那么远的地方都能测出,可见他的理论是多么成熟!”

    纪蒲泰:“古人以夏至时,八尺表之影长为尺半时为‘地中’。同一天,表影不足尺半之地,必在‘地中’之南。表影超过尺半之地,必在‘地中’之北。这是地里纬度的概念。”

    喇嘛王:“那你还没讲什么是归回年?这你可得宣传宣传。”

    纪蒲泰:“这古人可有巧妙方法,确定回归年。太阳两此经过冬至点(日影最长),或夏至点(日影最短)。这一段时间间隔天文上叫做‘回归年’。”

    喇嘛王:“这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却有很多学问。所以,我不得不问,郭守敬是怎样观测计算的?它的实际数值到底是多少?”

    纪蒲泰:“要说回归年,它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所以二至时测量日影是非常重要的。长期累积观测资料,计算平均结果,可以得到十分精确的回归年长。郭守敬当时测得一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采用值365。2422日相比,仅大0。0003日,即只有26秒的误差。”

    喇嘛王:“那么在中原,在郭守敬前,是否有人测过回归年?”

    纪蒲泰:“中国观测天象已有几千年,有多少人是否干过这种事情?具体资料我也没查完,这事我也不敢断言,一时也说不清。不过,南宋的扬忠辅也得到过同样的数值。他测得的一年长为31556926。08秒,测量的绝对误差只有26秒。”

    喇嘛王:“经你这么一说,我们才知道。这‘秒’数可真‘妙’。在这里看上去,我是‘秒’与‘妙’不分,但是我知道秒是时间单位,妙是称赞的美誉。在七百年前得到这样精确的结果,我敬佩的无话可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偌尔曼:“看样子,郭守敬在这方面有过丰功伟绩,可他出色的成绩还表现在哪里?你能否说仔细,他还创造了哪些天文仪器,都实用在哪里?”

    纪蒲泰:“如今,登封测景台还保留了郭守敬使用过的石圭。”

    偌尔曼:“这个天文台是一个杰出的成就,它应该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喇嘛王:“你说这话真对。它是郭守敬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敢想干非同凡响的精神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让我作它想,消除顾虑,满足我的愿望,实现我未来的理想。”

    纪蒲泰:“大王既然说到这里,我们愿意助您一臂之力,帮你设计画出图纸。”

    喇嘛王:“只要你肯随我的指示去做就行了。”

    纪蒲泰:“若您有不明的地方,我可以慢慢教您。”

    喇嘛王:“你尽管满足我的希望吧。一点也不用担心,我会筹措来资金,实现理想的。”

    偌尔曼:“大王这样一种充满信心的勇气,真有点叫人难以置信。不过,我们在您实际行动之前,深信不疑。我相信,经过全木里人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到目的。”

    喇嘛王:“我谢谢二位的好情好意。现在,那是暂搁一边,还说先说郭守敬的那些仪器,都使用在哪里?”

    纪蒲泰:“那我告诉您。郭守敬和他的同僚们还创造了许多其他天文仪器。1279年,他们在大大都(元首都,今北京)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天文台。其设备之完善,工作人员之多,当时,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把我国的天文学推进到当时的先进水平。”

    喇嘛王:“这些人真行,为中国人争得光荣!可元代大都天文台在哪里?你清楚吗?”

    纪蒲泰:“大都天文台已毁,具体位置目前还未探查到。但据资料分析,它可能离后来建立的明清两代天文台不远。可在它的遗址附近,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古观象台。那座巨大高台,过去上面安放着许多铜制的天文仪器。”

    偌尔曼:“我看到过,那就是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堪称世界一绝。那些精确的仪器,令人折服,表现出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

    纪蒲泰:“说得很对。现在的台址是明、清两代天文台的旧址。但是,若说起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它曾几经变迁,而且还遭受过拆迁的磨难,需要略加说明。”

    喇嘛王瞪大眼睛,惊讶地问:“什么,竟还发生过这种事情,古观象台拆啦!你你可得说清楚,为什么?”

    纪蒲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掠走珍宝无数。经过野蛮的洗劫后,北京古观象台只剩了一面‘向风旗’,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