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五章、第二节 古观象台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第二节 古观象台 上 (第5/5页)

在原地。”

    喇嘛王咬牙切齿地说:“可恶,可惜!大逆不道,这些无耻的外国佬,竟敢抢走我国无数珍宝,这还得了。此仇早晚得报,珍宝得追……那你得说说,那些贪婪的洋杂毛,都枪走了古天文台上的啥东西?”

    纪蒲泰:“我们暂且不评说他们行为上的劣迹。但说法国侵略者抢走明制简仪,和清制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等五件。德国侵略者抢走明制浑仪,和清制玑衡抚辰仪、天体仪等五件,陈列在波茨坦桑祖希行宫的场坪上。”

    偌尔曼:“啊,我现在几乎喘不过气来。我为我国那些败类感到丢脸,让他们受到历史的谴责,法律的制裁,以谢罪中国人。”

    他义愤填膺,正处在悔恨交集的时候。他为那些败类悔恨,他为那些行径痛恨,他为那些珍宝惋惜,他为那些野蛮痛惜。此时,他不想再说一句,内心默默祈祷,希望那些强盗从今天起,痛改前非回归到道德的正途上去,能痛恨前非而改正自己的罪行。这样,他的心理压力才能减轻。

    喇嘛王:“唉,这些强盗,没有好报。孩子,快别这样,这不怪你。你不要降低身份跟这种人一般见识。你的心灵是高尚的,他们的心是邪恶的。让那些坏蛋自己去遭受恶报吧。再说,他们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洗心革面,多多祈祷,重新做人,归还珍宝,以减轻罪过。”

    纪蒲泰:“不错,珍宝回家,是大家的心愿呀。这两批仪器,到1902年和1921年,才先后交还我国,并按原布局重新安于古观象台上。”

    喇嘛众臣:“谢天谢地,它们总算回到家里。这都是佛祖开眼,暗中相助,仪器未散。”

    喇嘛首相:“象这样的恩典,可非同一般,我们应该抽时间,跪在佛祖面前,表示我们应有的感激和尊敬,歌颂珍宝回国成功。”

    喇嘛王:“是的,你说得对。我们应该跪在佛祖脚下,歌颂他赐给我们的恩典,保证了珍贵仪器的安全。偌尔曼,你不要内疚了,也说几句。”

    偌尔曼:“谢谢,大人,我已无地自容,焦头烂额……”

    喇嘛王:“你说的倒是实情,是有点不一样。但你这个人理应受到尊敬,你与他们不同,随你怎么说吧?”

    喇嘛众臣:“我们就听听他说的。也不多……”

    偌尔曼:“以我所见,雨果曾说过:‘……有两个强盗……把法国所有的财富金钱,加起来也不抵圆明园的一个角……’更何况那些天文仪器,比他们的全部金钱都值得多。再说,这些行径是践踏世界文明,怎不令人恨痛。北京古观象台,是中国珍贵的天文古迹。象这座古台那样能完整地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面貌的,在中国是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蒲泰,你说是不是?”

    纪蒲泰:“你说的我完全同意。此外,分析古观象台上的那些仪器,除玑衡抚辰仪的结构,完全是我国汉唐以来浑仪的传统制度外,大部分才用欧洲当时的制度。比如,黄道经纬仪和纪限仪完全是殴式结构。”

    偌尔曼:“我来补充一句。因此,北京古观象台的这些观测仪器,又显示欧洲古代天文学的面貌。然而,如此古老的天文观测仪器在欧洲,已经极为罕见了。”

    纪蒲泰:“是的,可见,北京古观象台,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宝贵古迹,也是研究世界天文学史的重要文物。”

    喇嘛王:“这些古迹是什么价值,我很在意。因此,你们二位得说说它们演变的历史,也好让我们多多学习。”

    纪蒲泰:“这些天文古迹,曾几经变迁。在北京建立天文观测台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喇嘛王:“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纪蒲泰:“在北京建天文台,最早是金代。那我还得先说说,在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宋、元两代是极盛时期。”

    喇嘛王:“那你说说是如何发展的?”

    纪蒲泰:“那个时期,是我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高峰。宋朝的首都在汴京即汴梁(今开封市),建立在汴京的天文台是当时很先进的。”

    喇嘛王:“不错,宋朝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繁荣,科技更是领先,无以伦比……”

    纪蒲泰:“所以,金建都北京以后,模仿宋朝制度,在北京设立太史局和司天台,建立了管理和观测机构。”

    喇嘛王:“金人经济文化落后,可他们又是怎样建立那些观测机构的呢?”

    纪蒲泰:“这些都是历史之谜……他们从汴京运来了宋代的天文仪器。计有浑仪、浑象和可漏等,放置在司天太上。”

    喇嘛王:“这谜虽没揭开,但,我想是抢来的。可,那后来呢?”

    纪蒲泰:“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对这些宋代仪器作实测验证,发现因汴京与大都的地理纬度不同,这些仪器在北京使用不合适。”

    喇嘛王:“那你怎样证明,这些仪器不合适用?”

    纪蒲泰:“《元史郭守敬传》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佑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地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喇嘛王:“这是说,郭守敬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发现了金代挪用宋仪的重大缺陷。”

    纪蒲泰:“大王所说极是,正是这种事情,才有了后来的联名上书。”

    喇嘛王:“这又是怎么回事?你快些道来?”

    纪蒲泰:“公元1279年,郭守敬、王恂联名上书忽必烈,提出应重建司天台。”

    喇嘛王:“那重建可要花钱破财,忽必烈能同意吗?”

    纪蒲泰:“事有意外,蒙古人忽必烈大罕,头脑可不简单,他入主北京,为了便于统治,破例采纳了汉人们的建议。此事由太史院主管,修建了大都天文台。”

    喇嘛王:“那天文台什么样?”

    纪蒲泰:“天文台其主要建筑,有一个灵台,是分三层高七丈的大建筑。下层是太史院官署,中层是资料、图书及铜壶滴漏,上层放置着郭守敬、王恂等人设计制造的多种天文仪器。”

    喇嘛王:“啊,汉人造的仪器终于摆了上去。可见那忽必烈还是通情达理的。”

    纪蒲泰:“据《元史》记载,那些仪器有:玲珑仪、简仪、浑天象、仰仪、高表、立运仪、证理仪、景符、闚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候极仪、正仪、正方案和正仪座等前所未闻的仪器。”

    喇嘛王:“这么多的复杂仪器,他们都是怎样使用cao作的呢?”

    纪蒲泰:“元大都天文台,规模宏大,设备完善,人员众多,日夜工作。白天,有的人负责整理夜晚观测结果,拟定当夜观测纲要。这需要根据计划,用浑天仪,星图星表来设计。”

    喇嘛王:“那他们是怎样分工的呢?”

    纪蒲泰:“这事都落实到位,人人有责。负责时间者,观测着高表、仰仪、日晷、并和滴漏校对。而负责历算的几十个人,在中间一层,翻阅历史资料,计算新的历法。晚上,更加繁忙,巨大的浑仪、简仪都进行观测,漏房里不时地报告时间。”

    喇嘛首相:“是啊。这事可真忙繁,而且忙而不乱。由此可见,组织严密,分工合作,工作多多。往下说,也好让我们学学。”

    纪蒲泰:“守候四方的目视人员,凝视着深邃的天空。他们观测项目繁多,观测对象也比前人增加了很多。”

    喇嘛近臣:“他们都干些什么?你说说,以便我记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