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五章、第三节 古观象台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三节 古观象台 下 (第4/5页)


    喇嘛王:“这我清楚,和木里报时差不哩。在中原报告时间,白天击鼓,敲钟,晚上用梆子打更。所依据的守时工具,就是漏壶。”

    纪蒲泰:“古代的守时工具——漏壶的使用,在天文观测上也确实起过重大作用。公元330年的晋代,虞喜发现了岁差,定出冬至点每50年西移一度。”

    喇嘛王:“这是古人天文观测的进步。”

    纪蒲泰:“东汉人贾逵(公元30—101)年发现月亮的运动有时快些,有时又慢些。从而打破了人们一直认为月亮均匀运动的传统观念。”

    喇嘛众臣:“月亮运动的这种微小的差别,我们可看不出来。”

    喇嘛王:“看不见,就别乱插言。听他们谈这最圣洁、最神圣的事情。”

    纪蒲泰:“公元619年,唐人傅仁均将这一发现,直接应用于历法改革之中。公元六世纪,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又发现太阳的视运动也是不均匀的。公元721年,唐代卓越的天文学家一行,进一步发现太阳在冬至时视运动速度最快。”

    喇嘛王:“那快到什么程度?”

    纪蒲泰:“当时近地点离冬至点仅有九度,太阳在近地点(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一点)附近。”

    喇嘛王:“这说明一行的观测是很正确的。我怎么也料想不到,出家的和尚中竟出了一个大天文学家!”

    喇嘛众臣:“这时我们才知道,一行和尚可以当作我们光荣模范的。”

    纪蒲泰:“更可贵的是,在他身上绝看不到那种骄傲自满,他的天文观测的结论也是合理的。这些重要的发现,除了仪器的改进、辛勤的观测以外,漏壶的采用也是重要原因。”

    喇嘛王:“工艺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一切都是图虚的,得不出什么结果。”

    偌尔曼:“这样看来,漏壶实在是重要的古天文仪器之一。”

    喇嘛王:“那么铜壶滴漏,又是怎样由天文观测校对呢?”

    纪蒲泰:“公元前40年,桓谭的一段话,记录了这一校对,他说:‘余前为郎典漏刻,燥、湿、寒,温輙异度,故有昏、明、昼、夜。昼日参以晷景,夜分参以星宿,则得其正。’”

    喇嘛王:“这说明,两千年前的汉代天文台,白天用日晷,晚上用星象,来校正漏箭的刻度。”

    扎布:“我有些糊涂,那日晷是干什么的?”

    纪蒲泰:“日晷是白天测时的仪器,晚上则主要是用浑仪测星定时。这是古人一套完整的报时体系。”

    扎布:“我虽然听明白了,但我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纪蒲泰:“那我告诉你。在了解日晷之前,必得先弄明白漏壶是什么东西,有何意义。”

    喇嘛众臣:“那你就讲一讲两者的相互关系?”

    纪蒲泰:“漏壶,顾名思义,是一个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日晷和滴漏相互映正使用,因为某些天象的观测,必须记录下当时比较准确的时刻。这是古人计时必不可少的两种工具。”

    喇嘛王:“那中原地区,何时用此工具?”

    纪蒲泰:“在前面我们说过,告成镇周公测景台时,明代修建在观星台上的两间小房子,其一间是放滴漏的。至今,这间房子的梁上,还报存着‘金壶滴漏处’的墨迹。从这个遗迹上,可以想到古代的司天台,都装备有滴漏。这种计时工具,较早的记载见《周礼》,但这种计时工具的发明可以追溯更早。《周礼》说到:凡有军情时,要用滴壶记录时间。还记载了东夏在漏壶中使用的水温不同。”

    喇嘛首相:“水温不同,难道会影响滴漏计时的功能?”

    纪蒲泰:“或许你们不知道,水温在一百度和零度时,它的粘滞系数相差6倍多。这会影响到漏水的速度,若不加温,显然冬天水漏的就慢了。”

    偌尔曼:“因此,这段记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是很值得重视的,也是很值得西方学习的。中国古人发明的滴漏了不起!”

    喇嘛王:“那漏壶都有哪些种,计时更准确呢?”

    纪蒲泰:“漏壶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其中泄水型可能较早,它可能只有一把壶,下方有小孔,壶中放有可沉浮的木箭。”

    喇嘛众臣:“壶中放箭,这事稀罕!那木箭有何用途?”

    喇嘛王:“这你们就糊涂,难道你们不明白,当水从小孔中逐渐滴漏下去,木箭就逐渐下沉。”

    喇嘛众臣:“谁让我们是您的臣民。那木箭下沉,表是什么?我们真的不明白呀?”

    喇嘛王:“所以,你们还得多学西中原文化,才可提高知识呀。你们怎么就想不到,木箭上有刻度,用以表示时间。这种漏叫‘沉箭漏’。不过,这方面的知识,我也没有学够习透,还是让蒲泰再讲一讲吧。”

    纪蒲泰:“还有一种泄水型滴漏,是在水容器里,放置一底部有孔的碗壮物,开始,它漂于水上,水逐渐渗入,到一定时刻,水满碗沉,用以记时。还有,受水型漏壶有两个壶,带刻度的箭放在受水壶中,上面泄水壶的水,逐渐滴入受水壶中。于是,木箭逐渐浮起,用以表示时间。这种壶称为‘浮箭壶’。”

    偌尔曼:“这其中有个问题,我倒不清楚,需要提出?”

    纪蒲泰:“有哪些不清楚?我们共同商议。”

    偌尔曼:“我认为,这两种简单的漏壶,都存在这一个较大问题。即水滴不均,当泄水壶水量多时,水压大,滴漏快。水量逐渐减少,水压逐渐降低,滴漏愈来愈慢。出现在种情况,古人怎么办?”

    纪蒲泰:“这话问得好,我们来商讨。”

    偌尔曼:“我不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我要看看你怎样回答我?”

    纪蒲泰:“古人有着许多聪明智慧,为了克服这种不均匀性,漏壶发展为多壶式。现存在广洲的滴漏,就属于这种改进型。”

    喇嘛王:“行,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说到我的心里。那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纪蒲泰:“这是一种减少受水壶前后一级泄水壶,水位变化的巧妙的方法。它使该泄水壶的水从上一级得到补充,从而保持适当的水压。”

    喇嘛王:“我莫非听错啦?不过,古人的这种方法确实是我乐于接受的。那你得介绍一下,中原古人是怎样采取的方法?才解决了那些问题呀。”

    纪蒲泰:“我说元代的那个滴漏,由四个圆形的铜壶组成,水从日壶经过月壶和星壶,依次滴入受水壶。受水壶中有一个铜制浮箭,用来表示时间。这台漏壶从天祐3年(1316年)制成,一直使用到1900年。”

    喇嘛王:“我想,这种多壶式漏壶,若在别的国家,古人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这正是我们当作很光荣的事。”

    纪蒲泰:“我还有话跟您说。多壶式漏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