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四节 浑仪简仪 (第3/7页)
层叫三辰仪,是仪器绕极轴旋转的部分。它包括赤道环、黄道环、三辰仪双环和四象环。四象环上半周刻度为182又八分之五度。” 喇嘛众臣:“那你是否能说完,好让我们开开眼?” 偌尔曼:“最里面一层叫四游仪,是仪器的望筒部分。望筒以同心圆环的球心为心,可上下仰游,又可随三辰仪绕极轴旋转。因此,用望筒既可量去极度,又可量两星的赤经差。” 喇嘛王:“这仪器发明制造的可真好呀!可见,浑仪的用途主要是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偌尔曼:“大王说的真好。又由于它兼有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的圆环,因而达到多用的目的。” 纪蒲泰:“明代的这台浑仪,高约2。75米,长约2。46米,宽约2。48米。由于用青铜铸就,故质地坚硬,稳固敦实。” 喇嘛王:“说到这里,引出了一个故事。我在书上看到,我国早在汉代,就有专门铸造浑仪的工人。他们世代相传,很有经验。史书上说,一个叫杨雄的人爱好天文,向黄门作浑天仪的老工人请教。老工人说:‘我年轻时作这一工作,只根据设计的尺寸做,但不知道其意何在。后来,越造越多,越懂越多。到现在,我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已经搞清楚了他的道理。现在,我的儿子,也很喜欢制作这些仪器,不过,他现在还如同我年轻时一样,还没弄清楚其间的道理。’你说是么?蒲泰……” 外交大臣:“这段记载对我们了解古代浑仪的制造很有帮助。” 喇嘛首相:“我们赞颂制作精美的浑仪,自有道理,也正是在歌颂我国浑仪的杰出创造。” 纪蒲泰:“扬雄是公元前53——公元18时代的人。史料上有关浑仪的记载很多。现有可靠的文字资料都提到汉武帝时,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曾制造了浑仪。” 喇嘛王:“这事儿,我也知道。但这架仪器的具体结构,可惜没流传下来。” 纪蒲泰:“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它可能只有赤道环、子午环和一个用于观测的望筒。” 喇嘛王:“西汉时代的天文工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每天移动的赤道度数是相等的。” 纪蒲泰:“大王所说的不错。但是,到了公元前五二年,有人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偌尔曼:“说到这里,我也补充一句,算是个提醒。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月亮也在黄道附近运动。” 喇嘛王:“你说的还真行。因此,东汉初念,人们就设法在黄道上量度太阳、月亮的运动。这种情况,史料上说得清,其是,我也并不真懂,只不过是照本念经,说给你们听。所以,还是得让蒲泰来谈一谈。” 纪蒲泰:“到了东汉和帝年间,贾逵制造了一个‘太史黄道铜仪’,并用它作有关测量。” 喇嘛王:“这个黄道铜仪,可能比以前的浑仪多增加一个黄道环。看,我有多加了一句,你说下去,我不再打断你。” 纪蒲泰:“这没啥关系,我们共同讨论问题,还真有趣,也能补充我所漏掉的东西。” 喇嘛王:“你这孩子,还真谦虚。” 喇嘛众臣:“大王一加入讨论,这事情可就更热闹了。” 扎布:“热闹好哇,看看大王有什么意见,并让我们知道知道。” 喇嘛众臣:“这种千载难逢的谈话,我们可以在旁听一听。” 喇嘛首相:“我们什么话,也插不进去。因为,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知道,若乱插嘴,那只会把事情弄糟。” 外交大臣:“所以,我什么话也不乱说,省得出错。” 喇嘛王:“这也不是光我们在密谈。不过,你们不乱插言,也倒省得不必要的纠缠。” 喇嘛近臣:“所以,我们只有听你们宣传,不敢接言。” 喇嘛王:“那么我在这方面,说话还有点效验。” 喇嘛近臣:“我们当然不知道,大王您心里存着什么语言。” 喇嘛王:“你记下就好,我说出来,你们不就知道了。” 纪蒲泰:“前赵光初六年(公元323年),孔挺制造了浑天铜仪。公元一二年后魏人晁崇、斛兰又制造了铁浑仪,这两架观测仪器都取消了黄道环,构造分内外两层。外层有四个固定不动的规,内层有一个长八尺的望筒,可以东西旋转,也可以南北仰抑。” 偌尔曼:“因此,这仪器可以指向天空的任何位置进行观测。这说明,这两架浑仪扩大了观测范围,有了显著进步。” 喇嘛王:“我在史料上看到,后魏的铁浑仪的底架上,还增添了十字水平,用来调整水平,这也是以前的浑仪所没有的。” 纪蒲泰:“唐初,由于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进步。因而,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30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架更为完善、更为精密的浑天黄道仪。” 喇嘛王:“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你可得说得更清?” 纪蒲泰:“整个仪器分内、中、外三层。外面一层固定不动,叫六合仪。里面一层是夹着窥管(即观测筒)的可以旋转的赤道环。” 偌尔曼:“只可惜,这种仪器,没得以流传。所以,我们没能亲眼所见。” 纪蒲泰:“不错,由此看来,李淳风的浑仪,和后魏的铁仪比较,是增加了中层的三辰仪,作成了可以转动的黄道和月道。” 偌尔曼:“这样,就可以直接量度太阳和月亮,分别在黄道和白道上的视运动了。” 喇嘛众臣:“嘿。你这洋小子,还懂得真不少!,那么,我且问你,什么是白道。我们可是头一会听说……” 偌尔曼:“你们真的不知道?白道——是月球绕地球运转时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 喇嘛众臣:“我们算是服气了你。经你一说,我们总算是明白黄道和白道了。” 喇嘛王:“你们就别争执了。不过,我也很高兴…。。往下进行。” 纪蒲泰:“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卓越的天文学家一行,修订大衍历时,根据需要重新制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其特点是考虑了黄道与白道交点的长周期变化。” 喇嘛王:“那长周期变化是什么呀?你得说明白呀。” 纪蒲泰:“可以,可以呀。黄白交点长周期变化——是由于太阳对月亮的引力作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不停地沿黄道从东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20度,经过18年7个月,交点旋转了一周。” 喇嘛王:“无疑,它们是还要继续移动下去。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那些天文变化,你还是说个明白吧,我并不仔细去研究,因为,我们并没有这个能力。研究这些问题,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的学者,去解决问题。” 纪蒲泰:“我还是接着上面的那句话。它在赤道环和黄道环上,每隔一度打一个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