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四节 浑仪简仪 (第4/7页)
而且黄道环可以沿着赤道环移动。” 喇嘛王:“这个一行和尚还真行。竟能干成这样令人崇敬的事情!那么就让他在这条道路上苦修行下去吧。这样,也许会对中国的天文观测事业,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 纪蒲泰:“一行还用这架仪器观测了月亮的运动,又观测了许多星官的黄赤道度数和去极度。根据实测数据,不仅制定了较精密的‘大衍历’,而且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化。” 偌尔曼:“呀,他对天文事业的贡献也很大呀!我原来并不知道一行是个和尚,认为他只会吃斋念佛,谁知,他还有这样巨大的发明,怎不令人尊重!” 纪蒲泰:“至此,我国的浑仪成为比较完善的,而且,在一个时期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这还不算,到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偌尔曼:“那你说说,都达到了什么程度?” 纪蒲泰:“那个时期,制造了不少浑仪,而且有许多新特点。比较有名的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韩显符领导制造了至道铜候仪。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舒易领导制造了皇祐新浑仪。熙宁年间,学问渊博的科学家沈括,在实践中发现了旧有浑仪,漏刻,圭表等仪象的许多缺点。” 偌尔曼:“沈括是个大科学家,早已名扬天下。可,我并不清楚他都发明了什么?” 纪蒲泰:“他对旧浑仪作了改革。第一,简化了结构。旧浑仪设有白道环,但月亮的运动轨道经常变化,所以,按照白道测出的数值,往往误差很大。” 喇嘛王:“那可怎么办呀?” 纪蒲泰:“沈括十分聪明,又有很多办法。在制造仪器时,省去了白道环,而是用计算方法确定月亮位置。另外,还把黄道环和赤道环固定了。” 偌尔曼:“这个办法好。据我理解,这样不仅使用简便,精度也有一定提高。” 喇嘛众臣:“啊!这个沈括真有高招。值得后人学习了……” 扎布:“他还有什么奇招呀?” 纪蒲泰:“第二,改造了望筒。旧浑仪的望筒,观望时有些毛病。因为,上下口径相同,观测时由于口径较大,人的眼睛容易摇动。因此,不容易瞄准。” 喇嘛王:“那可难为了观测人。那沈括怎样动脑筋,解决这棘手的问题?” 纪蒲泰:“他把望筒的下口径缩小为三分(相当于人眼的大小),这样观测时,人的眼睛就不至于摇动了。” 偌尔曼:“这种设计,很有超前意识。我想,它比西方的望远镜,要发明得早。也可以说是望远镜的鼻祖。” 喇嘛王:“照道理,在过去,你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可,中国的先人,就能想到,并且发明出来了。” 偌尔曼:“在科学的道路上,中国人比西方人进步。所以,西方人得努力赶超……” 喇嘛众臣:“这种事情,又何必要你来cao心?” 喇嘛王:“可别扯得太远了。此话说一句就得了。” 偌尔曼:“我不会顾慮无足轻重的揣测之词。了解我的人决不会有这种想法。我不怪你们,因为他们不想让西方人超过中国人。” 喇嘛王:“有情可原,往下谈,你不必跟他们为难?” 偌尔曼:“我懂大王的意思。” 纪蒲泰:“那不更好吗。你们听我说的吧。第三,旧浑仪的黄道环和赤道环都是平置的,观测时常相互遮挡。对此,沈括也进行了改造,提高了观测的准确度。” 喇嘛王:“通过这些事,我们才知道,沈括愿意尽十二分的力量去发明创造,尽一切力量把旧仪器改造好。” 偌尔曼:“这说明,后来者居上,他不亏为是个大科学家!” 纪蒲泰:“沈括既改造了旧有浑仪,还重新设计并领导制造了新的浑仪——熙宁仪。” 喇嘛首相:“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这有书为证。他写了著名的《浑仪》、《浮漏》、《圭表》三仪,对我国仪器制造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喇嘛王:“那他可为中国人增光,来替人们造福。” 偌尔曼:“这样的功绩值得歌颂。” 纪蒲泰:“还有科学家怀着巨大的热情,投身于这种事情中。元祐年间,博学的科学家苏颂(公元1020—1101年)和韩公廉等人,在仪器结构上总结了历代名家的优点,在机械制造上,又吸取了劳动人们使用水车、简车。凸轮等机械的丰富经验,创造了观测、表演和报时综合使用的‘水运仪象台。” 喇嘛王:“那它是什么样子?” 纪蒲泰:“要说那‘水运仪象台’,它高十二米,共分三层。上层设置浑仪,进行测量。中层是浑象,用来表演天象。下层设木阁,是报时系统。” 喇嘛众臣:“那古人再聪明,再能,没有机械传动,岂能造出报时系统?” 外交大臣:“是呀,那是怎样报时的呢?” 纪蒲泰:“你们的意见,都是很好的意见。我非常重视,我给你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古人只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造的木阁又分五层,层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木人出来报时。” 喇嘛首相:“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原先,他们不信你说的话,是因你还未说透其中的道理。现在,我们只所以将信将疑,是那自动出来的木人,没有机械动力,怎会出来报时。” 喇嘛王:“蒲泰,明摆着今天的事,你得有说服力,他们才能相信你。” 纪蒲泰:“大王的意见,我绝不敢不采纳。我现在就揭秘。水力发动的机械系统,设在木阁后边,使浑仪、浑象、报时系统协调一致,动作有条不紊。” 偌尔曼:“若照你所说,这件仪器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和钟表进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了不起,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纪蒲泰:“据现代研究,如它的屋顶是活动的,这可以说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最早雏形。” 扎布:“活动的圆屋顶,可以观察天空!这么说,还是中国的古人最能!” 纪蒲泰:“总之,你们基本已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偌尔曼:“如果你所说的话是确有其事,我再一次对中国古人的发明创造,表是钦佩!” 纪蒲泰:“是的。这个设备中的擒纵器(卡子)是近代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又可以说它是钟表的‘鼻祖’,是没任何疑问的。” 喇嘛王:“这台仪器现在哪里?” 纪蒲泰:“可惜,这台珍贵的文物早已被毁。” 众人齐叹:“可惜,可惜……这么好的仪器竟没保留下来,实在是一大损失。” 纪蒲泰:“你们莫叹惜。十分可喜的是,苏颂等人撰写的《新仪象法要》一书,至今保存完好。” 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