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五章、第四节 浑仪简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第四节 浑仪简仪 (第6/7页)

时指出,不少伟大的发明,中国人常常在西方国家,享有它们以前的许多世纪就已作出了。”

    偌尔曼:“说的好。这个历史的见证有力的证明,中华民族不仅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而且还以勤劳、智慧、富于发明创造而闻明于全世界。”

    喇嘛王:“当然,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元大都有个郭守敬,发明出天文仪器,这是中国人的无尚光荣。”

    喇嘛众臣:“他发明的仪器,都放在哪里?”

    纪蒲泰:“郭守敬创制的简仪等,元代都放在首都——大都(北京)的天文台上。”

    喇嘛首相:“那郭守敬怎么用?”

    纪蒲泰:“郭守敬用它对二十八宿作重新测定。”

    外交大臣:“那仪器测的准确吗?”

    纪蒲泰:“你还用说,其精度是史无前例的。”

    喇嘛王:“你说的具体些。”

    纪蒲泰:“郭守敬带领一班人,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授时历’,在我国一直沿用了三百六十多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其他历法所不能拟的。”

    偌尔曼:“那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解释。现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的简仪,是不是郭守敬亲自参与制造的?”

    纪蒲泰:“那台简仪吗,我告诉你。是明代按照郭守敬的制度仿制的。”

    喇嘛王:“啊。还不是郭守敬亲手制造的?”

    喇嘛众臣:“那仪器的具体尺寸,你知道吗?”

    纪蒲泰:“我去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亲眼见过那简仪。仪器通高约2。5米,长约4。4米,宽约2。9米。”

    喇嘛王:“那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得好好保全。”

    纪蒲泰:“当然。这事得更加重视,文物的保护决不能忽视。”

    喇嘛王:“我也有一个问题。我只听说过浑象,但却不知它的真象,你能说说它的来龙去脉吗?”

    纪蒲泰:“浑仪创造后不久,我国还创造了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

    喇嘛众臣:“那仪器叫什么名字?”

    纪蒲泰:“古代称为浑象或浑天象。”

    喇嘛首相:“那是什么意思?”

    纪蒲泰:“后来人们叫它天体仪,实际上就是今天所用的天球仪。”

    偌尔曼:“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浑象,是当代天球仪的祖先。”

    喇嘛王:“那浑象到底什么样?”

    纪蒲泰:“浑象是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黄道和赤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

    喇嘛众臣:“绘制在圆球面上,是在上面观天象吗?”

    纪蒲泰:“它能使人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上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

    喇嘛首相:“那可真神奇呀!那夜晚能看到什么?”

    纪蒲泰:“不但晚上,就是阴天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

    外交大臣:“那这浑象可是万能的呀?”

    纪蒲泰:“我一说,你们就明白了。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重要星象东升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昼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等。”

    喇嘛王:“经你一讲,我们也能想象那浑象的摸样。这样,不仅填补了观测的空白,而且能帮助人们直观、形象地理解太阳、月亮以及满天星斗运动的规律。”

    偌尔曼:“我在此不得不说一句。因此,它是有很大实用价值的仪器。这种直观观测天象的仪器,很值得西方人学习。”

    纪蒲泰:“我国历代十分重视浑象的制造。而且,我国创造浑象也有悠久历史。我现在再告诉你。第一架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耿寿昌制造的。这架仪器是圆周7。35尺的球体(一汉尺大约相当于24厘米)。球面上绘制有表示赤道的大圆圈,并把赤道分为365又四分之一度,同时按照实际观测的结果,把天空的星体标在球面对应的位置上。”

    喇嘛王:“我看书上说道,后汉的天文学家张衡,我们刚才也讨论过了,他非常著名。他在总结了前人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的经验,创制了有名的‘水运浑天仪’,其主体是浑象,可我们并不清楚它的具体尺寸摸样?”

    纪蒲泰:“要谈到具体的浑象,它直径不到五尺,球面上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星星以及黄道和赤道(两道交角24度)等。它的转动轴北出地平三十六度,南入地平三十六度,这相当於当时首都洛阳的地理纬度。”

    喇嘛众臣:“这些你虽说得很清楚,但浑象究竟怎样运行的,我们可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纪蒲泰:“你们听着。浑象上安装了一套齿轮系统,利用漏壶流水的稳定性,推动浑象均匀地绕着极轴转动。”

    喇嘛王:“这样,你们想想,浑象的动力与真实的黑夜白天的交替(周日运动)就一模一样了。”

    喇嘛众臣:“那么说,只要看浑象转动,就可知道天象的变化。这个发明可真伟大呀!”

    纪蒲泰:“由此看见,你们的想象力一点也不差。据文献记载,浑象造成后,一个人在屋子里看浑象转动,一个人在外边观看实际星空的变化,看守浑象的人报告星星的东升、正南和西落,和真正的星星升落完全一样。”

    喇嘛王:“我好象听说,浑象中还带动着一个机械日历,可以表示日期的变化。”

    外交大臣:“这可得让他们说清楚呀?因为我们都不懂呀。”

    纪蒲泰:“那我还得说说,唐代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梁令瓒等人设计制造了一架‘水运浑天’,既能表演各种天象,还能起到报时的作用。”

    喇嘛王:“这架仪器与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相比,又有新的发展。”

    偌尔曼:“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进展真好,已是现代时钟的雏形了。”

    外交大臣:“喂,我说你们这年轻学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发现?”

    偌尔曼:“那还是让蒲泰谈谈,算了,我什么也不多说了。因为,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肤浅。”

    纪蒲泰;“北宋太平兴同四年(公元979年),民间天文学家张思训取其汉、唐‘水运浑天’的精华,以敢于革新的精神,创造了一架大型的‘水运浑天’……”

    喇嘛众臣:“那它有多大呀?”

    纪蒲泰:“那架水运浑天,高一丈多,外形如同一座小小楼阁。新仪器不仅浑象有所改进,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报时设备。同时用水银代替水,作为推动仪器转动的原动力。”

    喇嘛王:“啊,你说到这里,使我终于明白了。用水银代替水,克服了由于水在夏天流动快,冬季流动慢,从而造成仪器旋转不稳定的缺点。”

    喇嘛众臣:“大王真是高见!我们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喇嘛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