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第2/4页)

类祭,对六宗之神进行桎祭,对山川之神进行望祭,祭祀遍及群神。随后,又征集五等诸侯,各执瑞玉,在选定好月日,又帝舜会见各部首领诸侯,并向他们举行颁授瑞玉的仪式。”

    喇嘛众臣:“这就是大王讲的故事。这个舜帝还真有本事。”

    纪蒲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他统治天下的名目有些纷繁。是年二月,帝舜往东方巡视诸侯驻守之地。他来到泰山,烧柴进行祭祀天,并依次望祭诸名山大川。他见稳定天下后,便郑重接见东方诸侯。之后就协调时令月份,修正日辰,统一音律度量衡。还修订五礼,重新规定五等诸侯所执之玉。诸侯之卿、世子、附庸所执之牲,士所执之死雉,也都重新做了规定。这一切繁复礼节、重新规定完成之后,舜就返回了都城。”

    扎布:“啊。舜帝竟干了那么多事情!”

    喇嘛首相:“是啊,舜帝若没有些统治手段,如何领导黎民百姓?”

    喇嘛王:“可他心里却藏着更多的事情。五月,舜帝到南方巡视。他到南岳之后,如同以前,象祭祀泰山一样,祭祀南岳。蒲泰,你说是吗?”

    纪蒲泰:“这一切行为,就象他加冕帝王时,所吹奏的号角,借此活动把他的子民领导。八月,舜帝到西方巡察,来到西岳,就象到泰山祭祀那样,把各项仪式依次重演了一遍。十一月,他巡视到北方,在北岳,如同西岳一样,祭祀北岳。”

    外交大臣:“照你所说,他祭祀挺认真?”

    扎布:“是呀,他即然登上帝位,还要花这么多精力去祭祀山神?”

    喇嘛王:“那是希望山神庇佑他江山永固。”

    喇嘛近臣:“那是当然的事情。”

    喇嘛众臣:“这说明,世上没有一个比他更仁厚的君王了。”

    偌尔曼:“我看,他只是为了稳固他的王位的缘故,才拜山祭神的。”

    喇嘛王:“在登上帝位之前,他已经有所准备了。但愿山神满足他的心愿。”

    纪蒲泰:“返回驻地之后的一天,他带领众臣,来到太庙,用公牛祭祖,结束了一路风尘扑扑的辛苦。”

    喇嘛王:“自此以后,就形成了规矩。帝舜五年巡视一回,各诸侯每年朝拜天子四次。舜帝听取汇报后,再寻视进行实地考察,核准后,根据诸侯的政绩,或赐车子,或赏服饰,作为奖赏。”

    喇嘛众臣:“由此看来,舜帝确实有很大能力。可,尧帝是如何管理国家机器的?”

    喇嘛首相:“是啊。难道尧帝领导的才能,竟不如舜帝?”

    喇嘛王:“他的政绩,还得看《尚书序》,是如何评价的。”

    扎布:“那当然啦。古书说啥是啥。大王您就说吧。“

    偌尔曼:“那我就只好听大王说啦。他是如何治理国家?”

    喇嘛王:“过去尧帝统治天下的时候,聪慧有加,能力很大,还能明察秋毫,体惜民情,善于思考,德行天下。要退位前,将帝位让虞舜。他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喇嘛众臣:“是大王告诉我们,以前我们没听见人家说起尧帝的为人。还是大王留心,看样子,在木里,这件事情,您是比谁都知道的详细。”

    喇嘛首相:“那是当然的事情。”

    喇嘛众臣:“这中间,还有什么尧帝的消息?”

    喇嘛王:“古帝尧,名叫放勋。古书载,他恪守职责,英明聪慧,善于思考,谦恭礼让,德行四方,盈天充地,和睦九族,团结万邦,百姓顺畅,万民敬仰。”

    偌尔曼:“那帝尧怎样表现出他的谦虚,都干出哪些政绩呢?”

    喇嘛王:“帝尧为人和善,又谦恭且能礼让,是为人师表的榜样。在治理天下时,尧命羲、和二氏,观察日月星辰运行,制定历法,并将之郑重颁授百姓,以便执行。随后,他分令羲仲住到东海之滨的呖谷。让羲仲敬候旭日东升,辩察太阳正东升起之时,确定春分之日。”

    扎布:“日出东海,大概就是这种来历。”

    喇嘛众臣:“看你说的。大王还未说完,你就不要乱插言。”

    扎布:“这是我心里的盘算。不让说出来,心里不舒坦。”

    喇嘛王:“这也是好言,谈话的题目又未打乱。我也不做你们的判官。”

    偌尔曼:“扎布大叔,活到这把年纪,也是好奇。这也算是学习,我们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通的。”

    纪蒲泰:“我们不但在有些方面向他学习,而且对他还要加倍敬重呢。”

    喇嘛众臣:“我们不必再争论下去。”

    扎布露出笑脸,不再发言。

    喇嘛王:“两位先生,我正需要让两位深入谈谈。”

    偌尔曼:“在这中国远古历史面前,我还是个门外汉。我看,还是蒲泰谈谈。”

    纪蒲泰:“我就知道你弃权。那羲仲依据昼长居中,和鸟星日暮处在中天之日,确定仲春之季。斯时,百姓散布田间,按时耕种,鸟**媾受孕。在此其间,尧又令羲叔住到南方日光与地正交之处,认真候其北归,以确定夏至之日。大王,我说的有错吗?”

    喇嘛王:“你都是根据史料叙述,怎会有错。”

    喇嘛众臣:“即然大王也知道的那么多,那就也给我们说一说,尧帝还干了些什么?”

    喇嘛王:“帝尧么……他与臣下商定,并以白昼久长与大火心宿日暮之时,确定仲夏之时。”

    喇嘛首相:“这就是知识。才能制定历法,传遍天下。”

    喇嘛王:“此时节,百姓席地纳凉,鸟兽毛羽稀疏,以避炎热。”

    扎布:“如此说来,那就是夏季,烈日炎炎,****都出汗。”

    喇嘛近臣:“夏天,中原各地,都如火烤蒸笼一般,那比咱木里川西高原,凉爽舒坦。”

    喇嘛王:“各有千秋,有利有弊。中原多平地,木里多山川,两者怎能混为一谈。”

    偌尔曼:“西藏有更多的名川大山,值得一看。”

    外交大臣:“那自然,那自然。川西高原就紧接壤西藏高原,原本就是一个大系列的高山大川。”

    喇嘛众臣:“还是外交大臣高见。我们怎么就没有把此事联系在一起呢?”

    外交大臣:“那是你们表现得谦虚。并不是你们没有知识。”

    喇嘛众臣嘻嘻几声,就不再言语。

    喇嘛王:“你说呢?蒲泰,那尧帝还做了些什么?”

    纪蒲泰:“那是当然的事。尧帝不会放弃。他还分令和仲住到西方的昧谷,敬送太阳西下,辩察日头最西之时,确定秋分之日。以夜长居中,日暮虚宿中天之时,确定仲秋之季。”

    喇嘛王:“这就是尧帝所干之事。那时,百姓收割庄稼,鸟兽的羽毛丰满整齐,此时,他认为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还未干到底,于是,他又令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辩明日头自北回返之时确定冬至之日。最后,依据白昼短促,日暮昴星中天之时,确定仲冬之季。那时,百姓居处暖室,享受着暖意,鸟兽的身上长满了绒毛,以避寒气。”

    纪蒲泰:“一切都按排好了……于是,尧帝说:‘哦,你们羲、和二氏,如果真能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且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修订四季组成一年,并以之处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