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第3/4页)
各项事业,那么,我们的基业一定会稳固长久,日子定会康乐无患,蒸蒸日上。” 喇嘛王:“帝尧还有一件事不放心。” 喇嘛众臣:“天下都安定了,尧帝还有什么不放心?” 喇嘛王:“选接班人。于是,他问臣民:‘谁是顺应他时,可重用的人呢?” 喇嘛首相:“那谁能回答他呢?” 喇嘛王:“他的臣民,放齐为了讨好,便答道:‘你的儿子丹朱,开明通达,是个人才。” 喇嘛众臣:“可传说中,却没有他儿子丹朱接班的事情。” 喇嘛王:“这是一定的。因为尧帝说:‘啊?他言而无信,好与人争,你觉得他可以做接班人吗?” 喇嘛首相:“这会是谁呢?以后,谁管理国家大事呢?” 喇嘛王:“这事儿,尧帝也很担心。他又问:‘谁能帮我处理国事呢?” 外交大臣:“是啊。他得挑一个接班人。” 喇嘛王:“于是又有臣民,欢兜推荐道:‘共工团结乐群,又有不俗的政绩,我觉得,他很合适。” 喇嘛众臣:“那此人,尧帝接受了吗?” 扎布:“刚才,你们还说共工撞倒不周山,他会是合适的人选?” 喇嘛王笑了:“这事连扎布都知道了。那时尧帝说:哦。他不是一个表里一致的人,话虽柔顺,心却刚强,外似恭敬,实则刚愎傲慢。不是合适人选。” 喇嘛近臣:“那这事怎么办?” 喇嘛王:“这也不是个小事情。于是,尧帝问:‘各位首领,现在,洪水肆孽,浩浩荡荡,一片汪洋,为害天下。甚至快淹没山陵,老百姓几乎无处活命。在此危急情中,你们觉得谁能治理洪水?” 喇嘛众臣:“众臣推荐了何人?” 喇嘛王:“众臣民都说:‘任用鲧吧。” 喇嘛王不放心地说:“唉。他有令不遵,脱离部族,还是个死脑筋。若让他治理洪水,怕不行吧!” 喇嘛首相:“据传说,后来还不是任用了他。” 喇嘛王:“那时众首领偏重于他,便说:‘其它方面,他还是好样的,还是试用一下再说吧。” 扎布:“看样子,尧帝也不想得罪大家。” 喇嘛王:“这事儿,你还真看透啦。于是,尧帝对鲧说:‘你带领大家,去治水吧,可你一定要尽心尽力,将水患治理。” 纪蒲泰:“结果,鲧干了九年,治理水患,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尧帝说:“啊。治水未成,是我一块心病。各位首领,我在为七十年了,你们之中,谁能尽力为公,我就把权力交给谁。” 喇嘛众臣:“那众臣中,谁中?” 纪蒲泰:“众首领说:‘我们无才无德,这事情,干不好,无人敢接任。” 喇嘛王:“尧帝说,那你们就举荐旁人,或到民间,另找高人。” 纪蒲泰:“于是,臣民们就举荐说:‘有个叫虞舜的人,很有才干’。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尧舜禅位的故事。” 喇嘛王:“大伙若有兴趣,那我们就继续说下去?” 喇嘛众臣:“大王的话就是圣旨。好,我们就依你。” 喇嘛王:“据《尚书序》载,帝舜时,为便于治理,开始将天下分为十二个洲,并在十二座大山设坛祭祀,疏通川流,好为他天下巡游。” 喇嘛首相:“我倒也知道一些,那就是尧帝还制定了刑法,可不知道具体律文是啥?” 喇嘛王:“这个吗……帝尧将制定的各种刑罚画成图画,用画像警戒百姓。这种刑有五种,此后,把犯五刑的人都改为流放,官员犯法,则用鞭打,还用木棒作为施行训导的刑具,又允许用铜来赎免罪犯的刑罚。他就是这样统制他下,一有过失灾祸,就大赦,以抚天下人心。屡教不该的罪犯才施行死刑。”他感慨地说:“可我觉得,对刑罚的使用,一定要慎重,慎重……。可不能伤害无辜的百姓!” 纪蒲泰:“是啊。可舜帝为严肃法纪,维护统治,将共工流放到北部的沙州,将欢兜遣送到南部的崇山,将三苗迁徙到西部的三危,将鲧责罚到东部的羽山。” 喇嘛王:“那么说,舜帝在将四人施刑判罪之后,才除了后顾之忧,从此,他下人都对帝舜恭恭顺顺,服服帖帖。” 纪蒲泰:“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各部族哀悼尧。三年之中,四海之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三年后正月初一,舜帝到祖庙致祭,重开政事。” 喇嘛王:“在此间,他征询四方首领政见,还将通向四方的城门打开,倾听各方声音,以便整理治国大计。” 纪蒲泰:“随后,舜帝又对各地长官说:‘你们可都是十二行政长官其中的一员,治理边远之地的安定,要全心全意啊!” 喇嘛王:“只有善待贫民百姓,治理成功,中原腹地才能稳定。尧帝说:‘你们只有具备了宽厚的仁德,远离小人,四方蛮夷才会服顺。”
纪蒲泰:“就这样,舜干了二十年,名声也远传,事事处理得深得人心。那时的尧帝,已经百十岁了,视察天下罢,就禅让了天下。尧去世了,舜把天下治理得更好。这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 喇嘛首相:“我这里有一个‘插曲’,不知可否说出去。大王明示?” 喇嘛王:“这是传说故事,需要更多的收集整理。又有什么不可以?” 喇嘛首相:“那好,我就照您的意思。舜帝晚年,也到出视察,不幸的是,在苍梧地区病逝。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泣不成声,泪撒班竹。那凝成斑斑点点的花纹,也就成了‘湘妃竹”,以示后人。” 偌尔曼:“这些历史可有悬念学问。我来到中国,就听人说,这个传说是虚构的。有人认为,根本不是‘禅让’,而是‘篡位’,而且有里有据。这些传闻,也不知对不对?” 纪蒲泰:“据《史记》记载,舜得权后,为巩固统治,扶植亲信,排出异己。” 喇嘛王:“这段历史,我铭记心里。史书称为‘举十六相’、‘去四凶’。” 扎布:“这个尧帝还真能!” 喇嘛首相:“他一上台,便改过去政风,大刀扩斧地给国家整了容,动了刑。” 喇嘛众臣:“那谁能说说真象?” 喇嘛王:“所谓‘举十六相’,就是将尧帝,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舜同时启用了。所谓‘去四凶’,就是把尧正在宠信的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同时除掉了。” 喇嘛众臣:“只有这样,他才能架空尧。大王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 纪蒲泰:“随后,舜有把尧软禁起来,不准他同儿子,亲友见面,再逼他让位。最后,把尧的儿子逐到丹水。” 喇嘛王:“我想,尧让位之后,他总算卸下重担,安享天年了。” 喇嘛首相:“因为,尧毕竟是舜的岳父。” 偌尔曼:“这就是我的疑问。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有没有结论?” 纪蒲泰:“这只能从舜的死,找出其中隐秘的问题。” 喇嘛王:“我认为,这是个历史的悬案。听听你的高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