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第三节 尧舜禹记 上 (第4/4页)


    纪蒲泰:“据史书载:‘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他的二妃子,娥皇、女英听到死讯后,跟到湖南,见丈夫遭此不测,死而不还,抱竹大哭,双双投水自尽。”

    喇嘛王:“我们可以想想看,舜可能遭到凶难。”

    喇嘛众臣:“大王为何如此判断?”

    喇嘛王:“传说史料,我琢磨了无数遍,才有此猜言。几千年的苍梧之地,地广人稀。当时,他去那里,是出了什么问题?那苍梧既非政治经济中心,他为何过亲临过问?又非边关防敌,舜干嘛去难巡?这就是我心中的疑问。”

    纪蒲泰:“大王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喇嘛王:“那你赶快说说?”

    偌尔曼:“这个历史悬疑,也藏在我心里。听听你们的分析,也好让我们学习学习。”

    纪蒲泰:“我们可以试想,当是已百岁高龄的舜帝,到数千里的苍梧之地,身体能吃得消吗?他那么大年龄,还要去那蛮荒之地,肯定国家政权出了问题。他既然高龄前行,为何没有家人照应?他千里迢迢去到湖南,既然不带家眷,可为什么,后来的两个妃子,痛哭流涕,为他投水而死?”

    喇嘛王:“有道理。你这话似乎道破了天机。”

    喇嘛首相:“是巡,是逃?谁也不知道!”

    偌尔曼:“那你们有何结论?解释历史迷团,我愿听听你们的高见?”

    纪蒲泰:“根据舜帝的死因,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告诫世人。”

    喇嘛众臣:“那是何种原因?”

    纪蒲泰:“要么,是发生了政变,有人抢班夺权,将舜武装押解苍梧,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国家大事不让他过问,不得不往。要么,是他逃离都城,追兵在后,顾不得家眷,仓惶应战,盲目逃生,死在九嶷山。”

    偌尔曼:“高见,高见。这也算初步解开我心中的疑团。”

    喇嘛首相:“真惨,真惨。谁也想不到,一国之君的帝舜,竟落难死在九嶷山。”

    喇嘛王:“这都是历史的悬案。是耶?非也?其中隐秘,谁也说不全!”

    扎布:“感叹,感叹。千古疑案,天子也会落难!”

    喇嘛首相:“这种玄疑,难道苍天看不见?人民不发问?”

    喇嘛王:“那是舜帝气数已尽,不能怨天尤人。”

    喇嘛众臣:“这事儿本身,就充满玄机,迷魂人?”

    纪蒲泰:“这事儿是难解的谜团,也只能各抒己见。另外,也有人发表看法,认为不是“禅让‘,而是‘拥戴’。”

    喇嘛王:“古人中,孟子、荀子等人就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让天下。”

    外交大臣:“大王,他们是怎样得天下呢?”

    喇嘛王:“这你就得多学习啦。《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牛于南河之南,天下各路诸侯,都来朝见舜。期间,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是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上帝位,当上天子。”

    纪蒲泰:“这都是传说的历史。”

    扎布:“这怎么讲?”

    纪蒲泰:“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

    喇嘛王:“那么说这种‘禅让’制,到了禹的时候,也照此办理?”

    纪蒲泰:“那我们只好谈谈大禹,作此对比,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喇嘛众臣:“我们就想了解透彻治水有功的大禹,你们可否详细讲解一下他的故事?”

    纪蒲泰:“这还离不开《尚书序》所载的文献。《尚书序》讲:皋陶贡献自己的政略,大禹成就自己的功业,帝舜称述它——根据这件事,人们写就了《大禹谟》。我想,这还是让大王,先说说,因为大王在这古史的钻研方面,比我知道的还多。”

    扎布:“我有些话也想说,这只不过是道听途说。很久以来,大禹也是我们藏民心中的楷模。既然大王知道的很多,我们也想听大王说一说,也好知道他是怎样治理的江河?”

    喇嘛众臣:“是啊。大王说吧,大禹是怎样治理的天下?”

    喇嘛王:“那我就开讲啦。”他望着众人,说道:“古时的大禹,他曾对帝舜说:‘天地之下,文明教化,承前继后,施布四海,这是我们从帝尧那里秉承的大政方针。’帝尧还说:‘君主能看到为君的难处,臣下能看到为臣的难处,并因而慎重施政,政事就能得到正确处理,老百姓就会修德励行。’”他看着纪蒲泰,说道:“你说呢?下面由你补充。”

    纪蒲泰:“我只有遵大王令,往下进行。帝尧说:‘对。真能如此从政,善言就不会被隐没,朝野之外,就没有遗落的贤才,天下万邦,也将和平共处。要广泛听取意见,舍弃自己的错误主张,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欺凌孤助无势的百姓,不忽视任用怀才不遇之人,这些也只有帝尧能够做到。”

    喇嘛众臣:“看样子,还是帝要将天下治理得好!”

    喇嘛首相:“这我们都知道。还是听大王说的好。”

    喇嘛王:“有个臣下,益说道:‘是啊,帝尧之德,广施天下,深得人心,博大深远,圣明神智,英武文雅,天下之王,莫能比呀。因此,上天眷顾,让天拥有四海,做了天下人的君主。”

    喇嘛众臣:“大王讲得在谱,您就是木里湖海山川,天下黎民百姓的好君主。”

    喇嘛王:“能深得臣民的信任,我就很知足。我知大禹说:‘顺道而行则吉,逆道而行则凶,其报应如影随行,如响应声。’这话如敲警钟,长鸣于耳,常记在心。因为,那时有臣下,益也说过:‘是啊,要警惕呀,警惕才能没有灾祸。不要违反法度,不要过度安逸享乐。用贤勿疑,去邪勿迟,欠考虑的谋划,不要轻易采纳,这样各项计划都会顺利实现。不要违反原则,博取各个部族的称誉。不要光顾自己,侵害各部族的利益,来满足一己之私欲。不要懈怠荒废,如此边远四周的部族,就会来尊王称臣。’”

    纪蒲泰:“所以,大禹说:‘是啊,益所说的话,您要经常想着啊!君主的德行,表现在施行好的政策上,为政的关键,在于养护百姓。要兴修水利,保护火种,冶炼金属,砍伐树木,开垦土地,播植五谷,便利民用,增进民生,养护山林,善待畜牲,以求天下和睦太平。这些措施要施行,帝王要身体力行,教导百姓,推行是要大力宣传,以顺应于天。教戒百姓要和颜悦色,监督臣民要令行禁止,要广泛宣传这些措施,来劝勉百姓,使天下人顺从。只有这样,统治天下的政事才能成功。”

    喇嘛众臣:“这话,舜帝是否能听?”

    喇嘛王:“那帝舜听了以后,也很感动地说:‘禹呀,说得好呀!大地得到平整,天时风调雨顺,地上五谷丰登,六府、三事之事得以治理,有你的指导,千秋万代,都有了指靠,这都是你大禹的功劳……啊,啊!’”他有说道:“帝尧又说:‘听我的吧,大禹,我需要你。因为,我在帝位已三十三年,年迈力衰,没有精力有效处理政事。你年富力强,精明能干,能挑重担。为了国事不纷乱,你就来统领天下的民众吧!”

    喇嘛首相:“那大禹说啥?他肯接受这担子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