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六章、第四节 尧舜禹记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第四节 尧舜禹记 下 (第4/4页)

书上说得差不多。往下说,往下说。”

    纪蒲泰:“那我就再说说华山、黑水之间,是谓桀外,沱、潜二水疏导以后,岷山和皤冢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了。蔡、蒙两山经过治理,和水一带的百姓也有了好收成。这里的土质青黑色,田地第七等,贡赋第八等,兼出第七、第九等,贡品有谬、铁、银、镂器、石镞、石磐、熊、罴、狐、狸、皮毛织品。西倾山一带的人沿着和水,顺流而至潜水,渡过沔水,进入渭河,再横渡黄河进贡。”

    喇嘛王:“你说得真清,接下来,我也该补充补充。我说的是,黑水西河之间,是谓雍州。将弱水导向西北,将泾水自北岸注入渭水,漆水与沮水注入渭水后,沣水也引入了渭水。打通荆山,岐山之间的道路,由终南山,悖物山一直通到鸟鼠山。三山相望,高地、低地,已经得到了治理,余水流入猪野泽。这样三危可以住人了,三苗大为驯服。其土质为黄土,田第一等,赋第六等。其贡品是球、琳、琅。他们顺河而下至积石山,到达龙门,西河。渭水一带的则先汇聚到渭水,再入黄河进贡。昆仑、析支、渠搜也以织皮进贡。这样西戎诸部就都归顺了。”

    喇嘛众臣:“大王说的这一段可不轻松,那山那水说得再没那么清。我们听得也很得劲,这证明我们都没有学问。所以,我们还得接着问。那水那山都划到哪里,大王说说,我们听听,也开开眼。”

    喇嘛王:“我知道这些事情你们还想,我还得讲。要说从那岍山与岐山,再到荆山,过黄河而往东。然后从壶口,雷首再到太岳。从砥柱、析城到王屋。又经王屋,恒山到达碣石山,进入渤海。从西倾、朱围、鸟鼠东至太华。从熊耳、外方、桐柏直至陪尾山。经皤冢到荆山,再从内方到大别。从岷山之南到衡山,过九江,直抵敷浅原。我说的就是这些山。下面,还得蒲泰谈。你们有没有意见?”

    喇嘛众臣:“我们听还未听完,怎会有意见?”

    扎布:“蒲泰,那你就再谈谈,省得他们有意见。”

    喇嘛近臣:“那就让他谈,因为九州的事儿,我还未记完。”

    纪蒲泰:“我说那导弱水合黎山下,流入沙漠。将黑水经三桅山导入南海。引导黄河出积石山,到达龙门,向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山,再东至孟津,经洛水至于大还山,北过降水,到达大陆。往北分流为九河,在合二为一入于海。导漾水过皤冢山,东流而成汉水,再往东而为沧浪水。经过三道堤坝到达大别山,再南流入长江。”

    喇嘛首相:“啊,那些水流得好长!往下讲,我不能再打断你……”

    纪蒲泰:“我得分开讲,正因为那些水系不一样,各有各的流向。长江向东汇合成彭蠡泽,再东为北江,流入大海。经岷山疏导长江,往东分成多条汊道。再东到澧水,经九江至东陵。然后往东斜而北上,汇入淮水。东边为中江,流入大海。疏导吮水,东流为济水,入于黄河,汇聚而成荣泽。再东出陶丘折而向北,东与菏泽相交,东北与汶水相汇。再往北,东流入海。疏导淮水自桐柏山,向东与泗水、沂水相汇,东流入海。自鸟鼠同xue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汇沣、泾水,向北经过漆,沮二水流入黄河。自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至东北与涧,廛二水相汇,再向东与伊水相汇,东北流入黄河。”

    外交大臣:“你还有多少没说?快与我们说说。以便让我们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条江河?”

    喇嘛王:“这事儿,我急着说,到此为一段落,往下江河也没啥说。我只能说:于是九州大地,大致得以一统,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能安顿下来。”

    喇嘛众臣:“天下一统,天下太平。这可是大禹的功!”

    喇嘛首相:“我们还是往下听。看看大禹还有什么政令,让天下臣民执行?”

    喇嘛王:“那大禹的首功就是治水,然后就是,九大山脉的道路得以开通,九大河川经过疏导,顺利畅通无碍,再不泛滥成灾。九州的大泽也都修筑了堤坝,遇到洪水也不怕,四海之内,得以自由交往,因而能与四邻友好交邦。金、木、水、火、土、谷六府之事,都得到全面整顿。贡赋得以普遍征收。禹还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分成上、中、下三等,确定各地的贡赋等级。这样,中国内部的贡赋制度确立了下来。于是,他开始分土赐姓:‘你们都要认真凭德行办事,不准违背我的政令。”

    偌尔曼:“那大禹还真行,不但治理了洪水,还治理好了国家,而且又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他还真有帝王气度,让天下百姓顺服!”

    喇嘛王:“那大禹可是远古的人物,离现在至少也有万二八千年了。”

    喇嘛众臣:“天下臣民顺服,说明他领导得好。大王若早生在那时候,说不定那时的江山就是您的了!”

    喇嘛王:“这种事可不能胡闹。大禹建立了夏朝,这就是他统一中国的一大功劳。功不可没,你们谁都不能瞎胡说。”

    喇嘛首相:“大王,您就是木里的大禹,万民才归顺于您。”

    喇嘛近臣:“众臣说的也在理。那时木里离中原远隔千山万里,反正都属于大禹的辖区,我们再争论,也没多大意义。不过,若说心里话,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大禹,也不管您允许不允许。”

    喇嘛王:“反正我们谁,都不能往了大禹的丰功伟绩!话只能到此为止。我也不再怪罪你……还是让学者说吧,也省得争论啦。”

    扎布:“对呀。既然大王发话,你们二位,谁说呀?”

    偌尔曼:“这段历史,我不懂呀,还是让蒲泰说吧。”

    纪蒲泰:“那时,禹还规定王畿以外,五百里以内的地方为甸服,为天子种田纳谷。百里之内,连杆带穗供应,二百里之内,以谷供应,三百里之内,以谷杆供应,四百里之内,以谷子供应,五百里之内,以净米供应。甸服以外五百理的地方为候服,百里之内征收赋税,二百里之内的服事天子,三百里之内警戒。候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为绥服,为天子安抚四方。三百里之内,以文教服事,二百里之内,以武力服事。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为要服。三百里之内,可以和睦共处,二百里之内,要用刑杀的办法控制。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为荒服。三百里之内,不苛求礼节、二百里之内,顺其自然。在五服以外,更远之内,这样东到大海,西至大漠。从北至南,禹的声威教化,遍及四海。然后,禹向诸部首领颁赐玄圭,宣告大功告成。”

    喇嘛王:“这说明大禹治国英明,才赢得天下民众尊重,听他的号令。只是后来,禹传位于他的儿子启,才算统一中国的夏王朝启动。”

    纪蒲泰:“不错。从夏朝开始,中华民族的雏形才向世界真正挑明。从此,夏、商、周才有序地承接下去,奴隶制才开始了。”

    喇嘛众臣:“啊,经你这么一说,我们才知道夏、商、周的历史是怎么回事。这得感谢你。”

    偌尔曼:“是啊。大王和你给大家上了一堂厚重的历是课。”

    扎布:“我们都没有白学,更没有白活。真没想道,我这老家伙,还能上一堂历史课!”

    喇嘛王:“即然我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就算是我责任已尽。趁着天还未亮,大家还有精神,下面还有谁有事情要问?”

    众喇嘛们还未有心里准备,一时间更想不出有什么要问,只好抱着葫芦不开瓢,等着二位学者提问,听听他们都谈的什么内容。因为刚才的一番谈话,让他们的兴致更加提高,多学习一些中国历史,听一些古老的故事,另一方面对历史了解的更多,对先人开创的基业揭秘,扣开历史之门,是怎样演绎华夏历史文明的进程,好看看热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