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八章、第四节 人神之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第四节 人神之母 (第7/8页)

完。”

    纪蒲泰:“要说在时空里,时间对物理体系的渗入,就是你们所不懂的‘波动’,这种物理体系与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曾经让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毕达哥拉斯、笛卡儿、伽利略、牛顿、帕斯卡尔、赖特、莱布里茨、达芬奇、拉普拉斯、庞加莱、薛定谔、爱因斯坦等等,令所有科学家都束手无策的‘神学兼科学问题’:第一推力。”

    喇嘛王:“宇宙在旋转,可谁推了宇宙第一下?它的动力在哪里?谁的力气这么大?是宇宙人?还是神?”

    偌尔曼:“是什么让宇宙波动?或者是外星人在波动?可外星人根本没那么大的能力?因为外星人只是宇宙中一尘埃中星球上的人,他们在宇宙中也是微不足道的。”

    喇嘛众臣:“那谁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这在目前,可是个世界难题,尽管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不过将‘卍’时空思想,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结合后,物理学界却得到了一个几乎接近真理的结论。”

    喇嘛王:“啊,莫非爱因斯坦受到神的启示?才产生了时空观?快说出那结论是什么?”

    纪蒲泰:“这种结论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正是‘卍’时空波动的产物,而物质的能量和质量则正是‘卍’时空波动曲率的体现。这就是我传达给你们的意见。”

    喇嘛王:“我得替你将话说完。人们应该为释迦牟尼伟大的智慧所震惊!因为他创造出了‘卍’字符。”

    纪蒲泰:“这个‘卍’符,还让人想起中国道家的阴阳鱼太极图。它或许就是道家所创立的宇宙模型图?”

    喇嘛王:“那么说,佛教与道教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通的。”

    喇嘛众臣:“大王,佛教怎么会和道教在这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怎么也不明白呀?”

    喇嘛王:“对二教来说,这不仅因为它们都有那种象征造物主构图的‘可怕的对称’,还因为它们都在旋转。它们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之徽。”

    偌尔曼:“若更进一步解释的话,它们应该是万物起源的魂。”

    喇嘛王“对,没有魂,哪有人?魂就是神!”

    偌尔曼:“‘卍’字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还都可以巧合为阿拉伯数字中的‘7’的重叠。再说,******教与基督教、教都崇拜‘7’。”

    喇嘛王:“这个神创造世界的数字,更是神异;中国和印度也有关于‘7’的神秘意识。所有这些‘7’或‘七’,都可以旋转重叠成一个‘卍’字。”

    纪蒲泰:“按大王所说的意思,我可以理解成:这个几乎象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哲学的符号,犹如一枚神的指纹,一个真理微笑的酒窝,为我镜鉴出万有与无极的奥秘。”

    偌尔曼:“我也说一句。它黑洞的形状、**的形状、太阳系的形状,也是一切心灵扭曲与变化的形状。”

    喇嘛王:“这一切形状,不过都是人类的想象,宇宙究竟什么样?谁也没能真正看到……不过,你们说什么都可以,只要你们觉得有趣,能满足自己。你们也可以说它没有意义,只要你们觉得它神秘,能引起你们的好奇。你们还可以将它读作万、读作德、读作日、读作Vatsa、读作雷纹或时空……你们也可以将它读作曼荼罗的‘坛’。”

    偌尔曼:“这又是为什么?”

    喇嘛王:“因为殊途同归,万法同宗。曼荼罗,也就是坛城。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是显示佛教宇宙真理的图绘,显示出一种‘无限大宇宙’和‘内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

    偌尔曼:“啊,我终于明白大王的说明!”

    纪蒲泰:“这一点无可争议,因为它的自由与旋转的终极光辉,正如‘曼荼罗’文化与艺术,为我们展示的永恒图案一样,圆中有方,方中有圆。”

    偌尔曼:“此时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将人类的所知和无知比喻成圆圈。他认为圆圈之内的即是所知,圆圈之外的即是无知。所知越多,圆圈越大,同样圆圈之外的无知便也相应变大。”

    纪蒲泰:“人类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无知领域始终远远大于所知范围。”

    偌尔曼:“于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将自己一知半解,或完全不解的文明历史,统归为‘神秘’。以应对自己未满足的不平衡心理。”

    喇嘛王:“古人论无极之道,曾经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虽然这是一句道家格言,却也说出了西藏佛教曼荼罗文化的全部玄机。因为‘曼荼罗’大多是圆形的。”

    纪蒲泰:“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多见的一种图像。几乎所有的古文明中,都有关于圆的记录,涉及最古老的玄学、数学、几何、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

    偌尔曼:“其实,远古人类对圆的认识,无非是从‘圆形祭祀’开始,因为,原始人围着篝火‘跳舞’祈祷。”

    喇嘛王:“在纷繁的各类藏密艺术,与世界宗教艺术中,对于修行僧侣来说,就需要对曼荼罗的理解,才能认识宇宙万物的真理。”

    纪蒲泰:“古老的藏族原始宗教,和苯教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其原始宗教的祭场与祭坛形式,按我理解,其实都是曼荼罗的雏形。”

    偌尔曼:“从简单到复杂,这并不难理解。其实都是因圆起源!”

    喇嘛王:“你能说出这话,令我感叹!我们真是有缘(圆)哪!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就是,规矩天地,浑然一体。才使二位有幸来到木里。”

    二人忙应声:“我们一定会照着您的教导,一路前行。”

    喇嘛王:“我们的谈话还未完,下面该你们谈谈婚姻。”

    偌尔曼:“在早期的历史时期,任何婚姻,都没有成为普遍的习俗,而是逐步进步。例如,希腊人认为,塞克罗普斯于公元前2590年,根据埃及人的习惯把永久性婚姻,引入希腊,才逐步在欧洲形成风气,定制下来。”

    喇嘛王:“你的意思是说,在此之前,这意味着还不存在正当意义上的婚姻?”

    偌尔曼:“是的。如果现代人认为,那时的一个男人和任何他偶尔得到,或连哄带拐甚至抢来的女人,同居就是婚姻,那是肤浅的认识,是没经过仔细研究而得的结论,是不对的。”

    喇嘛王:“这是个问题。不过,你们还得解释?因为这牵扯到人类婚姻,及生命的繁衍生息。”

    纪蒲泰:“因为这是个长久以来,人们深思的问题,所以,我只能很肤浅地解释一下人类逐步立下的规矩。在早先人类的历史时期,所谓的婚姻,在人们的心中,很不清醒,性还属于懵懂的阶段,更没有羞耻观念,因为家庭还未形成定矩。因此,到后来的任何家庭的组织形式,不论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还属于最初的婚姻阶段,在世界各地还未形成普遍的习俗。”

    喇嘛王:“那以你的观点,这种婚姻观念,到什么时候才才成为普遍?”

    纪蒲泰:“这种婚姻的观念,有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时间段。在此,我要提到条顿人和挪威人,因为他们所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