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高_第一百二十五章 赐铁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五章 赐铁券 (第1/2页)

    陆贽马上领旨下去拟定,德宗抬头对李泌说道:“先生请看,朕身边都是俱总管这种忠心为国的忠臣,他们即便处置朝政偶有失误,也是无心之过呀!可偏偏总有人抓住他们的失误不放,甚至诽谤他们为jianian佞。”

    李泌说道:“陛下,老臣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是认真做事的大臣,一定会有失误,如果是出于公义,即使错了,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人们也不会过多的苛责。但是如果是出于私心,又造成了严重后果,必然会招来非议。但凡贤良忠贞的大臣,为了江山社稷仗义执言,很容易触怒龙颜,不讨天子的欢心,比如魏征,遇到什么事情都秉公犯言直谏,很少能博得太宗的欢心,太宗几次忍不住要将他外贬,直到他去世了,太宗才发觉自己失去了一面自省的明镜;但是jianian邪谄媚的人则不同,他们什么事都先揣摩天子的心意和考虑自己的私利,因此更容易得到天子的宠信,反过来又仗着受宠而结党营私,比如杨国忠之流,他的危害在短时间内根本不会显现,而是长期缓慢地侵蚀着江山社稷,所以直到他在马嵬驿被愤怒的士兵杀了,玄宗皇帝都没觉察出他的危害。因此,老臣建议陛下以后用‘公心还是私利’这个标准来判断忠臣和佞臣,就不会发生今天这种情况了。”

    德宗听李泌将卢杞隐喻成杨国忠那样的jianian臣,心中有些不太舒服,说道:“看来爱卿就是朕的魏征啊!”

    李泌哪能听不出德宗的弦外之音呢,赶忙拱手说道:“老臣羞愧,魏征忠心可嘉,老臣当把他作为楷模,但是私以为其性格过于刚直却不足取。”

    德宗听李泌能自己认识到自身短处,心中很是宽慰,大度地说道:“朕虽不敢与太宗皇帝相比,但与先生相识几十年了,怎能不知道先生的性格,朕还是希望先生不失本色,今后还能当面指陈朕的得失。另外,先生认为李晟提出的分营是否合适?”

    “老臣以为李怀光目前是典型的养寇自重,正是臣刚刚所说的私心作怪。他明知陛下播迁在外,不思尽速平叛收复长安,反而借机要挟陛下,其真实心意很难预测。李晟必然发现了李怀光居心叵测的蛛丝马迹才提议分营,老臣建议陛下应尽快下旨,不仅同意李晟的神策军分营去驻守东渭桥,还应该以李晟兵力不足,为防叛军偷袭,让鄜(fu)坊节度使李建徽与李晟到东渭桥联营,调马汇的河东军驻守中渭桥。”

    德宗听了,缓缓说道:“本来当初李晟就驻守东渭桥,河东军就驻守中渭桥,朕可以下旨让他们回到这两处要地,李怀光即便不满也无话可说。但是此时再让鄜坊军也和李晟一起走,李怀光一定会认为朕对他有所猜忌,如果君臣离心,朕认为这样不利于下一步收复长安的战事,还是再等几天吧。”

    李泌一听赶忙劝道:“陛下此时切莫优柔寡断,这可关系到五千军力的归属。李怀光忠于朝廷还则罢了,一旦有变,那就意味着李怀光手中多得到了五千兵力,而朝廷却失去了五千兵力,这得失之间就是一万兵力呀!”

    “先生不要着急,为了避免李怀光疑心,朕过几天再调鄜坊军也不迟。先生还是帮朕筹谋一下,李怀光不给吐蕃写保证书,朕如何说服吐蕃军队帮助朝廷呢?”

    “老臣觉得,李怀光目前唯一做正确的事就是拒绝吐蕃军队这件事了。李怀光所说三项弊端,都是朔方军长期与吐蕃人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请陛下还是赏吐蕃人一些钱帛,让他们回去吧。”

    德宗听李泌也不赞成向吐蕃借兵,不愿再听他喋喋不休的陈述其中弊端,只得说道:“那朕就先让崔汉衡带一部分钱帛到邠州去,让吐蕃军队暂时驻扎在邠州等候吧。”

    ……

    卢杞等人被远贬岭南,翟文秀被杀的消息传到咸阳,这些都满足了李怀光的心愿。因为岭南乃夷狄混居的蛮荒之地,不仅毒虫盛行还常年充斥瘴疬之气,犯罪官员除了被处死,最怕就是发配岭南。因为北方人根本不能适应岭南的气候,身体稍差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如今德宗把李怀光口中的佞臣全部远贬岭南,说明了他在与朝廷的角力中胜出,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李怀光是志得意满,却没有细究德宗为什么突然降旨调李晟和马汇各率本部兵马重新驻军中渭桥和东渭桥的事情。可是长安城内的罗令则却发现了这一细微变化,马上通过韩旻提醒朱泚,李怀光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朱泚马上安排源休秘密押送一批钱帛到李怀光的大营,并提醒李怀光朝廷已经开始怀疑他了。

    李怀光经源休这么一提醒,马上也意识到确实有些不对,心中开始有些不自安。如果让他公开反叛,李怀光此时与朝廷并未到决裂的地步;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