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09】 以工代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9】 以工代赈 (第2/2页)

。没二话,直接判罪抄家,收缴土地,没收财产。

    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书星早有预防,整编全国军队的时候就已经下了一道圣旨,各地官员和大地主都不允许拥有私人武装卫队,而且收缴一切火器。暗藏火器武器者,以叛逆罪论处,因为这项政策工作量巨大,到土地变革开始之前,只在江北几省取得成效。

    中兴二年(1852年)秋天,新的土地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广大的农民得到实惠,不但恢复了生产,而且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可以说,长江以南战火纷飞,长江以北却是一片崭新的景象,到处可见劳动大军忙碌的情景。

    官员们往往报喜不报忧,局势稍微稳定后,李书星想出去走走,看看执政一年半的效果。无可厚非,河南重灾区是他的首选,为了能看到真实的情况,李书星只带了五六个人,化装成普通百姓悄悄出了京城。

    格图现在现在可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大内侍卫统领,官居从四品衔。骑着高头大马,贴身跟着李书星,看着官道上忙碌的人群,问道:“皇上,这么多人修筑一条官道,工程可比万里长城,是不是有点……,是不是有些浪费人力呀?”

    其实他的意思想说劳民伤财,但是没有一个臣子敢这么当面指责皇上的,李书星也不点破,笑道:“这是以工代赈,为民谋福利,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这项工程要比万里长城有用多了,将来的客商、货物、军需和驿邮等都可以借此畅通无阻,造福百姓。”

    见格图和几个侍卫还不太明白,继续解释道:“这次重修官道,关键是在路基和路面,使用砂石、粘土和石灰浇筑夯实而成,即使大雨倾盆,也能畅通无阻。如此一来,商人来往方便,货物流通畅快,便于四方商品交易,从而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争来临的时候,更方便军队的调遣,有利于粮草军需的运输。”

    格图明白了一个大概,继续问道:“以工代赈又是怎么回事?一下子修这么多官道,要花多少银子呀,不敢想象。”

    李书星非常喜欢他这爽快的性格,而且不懂就问,从来不管对方是谁,虽然脑筋转的慢一些,但学习精神可嘉,微笑道:“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能一味的无偿发放赈米,必须让他们体会到这些救灾物资来之不易,受灾百姓,必须以修筑河堤为代价来领取赈米,既可以强固河堤,又可以减轻朝廷的负担。”

    李书星看着脚下的官道,精神一振,说道:“同时,这一年来的土地变革,亿万农民得到解放,获得田地耕种,但是,首次所得只能勉强度日,其他花销再无来源。朕想通过修筑官道为他们开辟一条财源,农忙时每户出一个劳力参加,农闲时可以全家出动,以工时赚取报酬。只要他们吃饱穿暖了,又有事情可做,谁还会去干那些掉脑袋的暴乱。”

    确实如此,平民百姓如果能吃饱穿暖,生活无忧,谁也不会去造反。李书星大肆修路,除了这个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事战争的需要。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疆域,全国道路布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合理而有效。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也称“官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当时修筑的路基,依地形条件而异,宽度为3丈至10丈,最宽处为30丈,大车往来可以通行无阻。官路两旁,五里筑一小墩,十里筑一大墩,作为里程标记。

    李书星为了更好的管理各条官道的修筑,科学的调配资金,成立了交通部,指派留学回国的学员担任重要官职。同时,组建了中国交通银行,统一管理修路资金,其来源一部分是国家投入,另一部分是交通银行和皇家银行共同出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捐助。

    如此大的一项工程,所需资金不计其数,初步预算为二点五亿两白银,最晚竣工时间为中兴三年。

    利国利民,千秋万代,丰功伟绩,后人评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