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2】 为弟申冤 (第1/2页)
刘氏回到家中,看着已经饿睡的儿子,心疼不已,急忙清洗了一下伤口,就去做饭了。原本平安度日,如今却天降横祸,小弟成了待死囚犯,完全打乱了这个家的生活,一阵迷茫,不知所措。但是,她深信弟弟的人品,绝不会干谋财害命的勾当,就算真的犯了死罪,也要弄个明白。 深思了一夜,决定先去牢里看看弟弟,等她安顿好儿子,来到牢房的时候,衙役死活都不让探监。还是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实情,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花些银子就行了。 家里哪有什么银子呀,只好变卖了一些家当,换的十个银元,再次来牢房探监。银子真好使,五个银元就买通了牢头。 姐弟相见,抱头痛哭,章如海直言相告并无杀人,而且也把详情告诉了jiejie。刘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眼前的弟弟遍体鳞伤,血痕累累,不知道受的多少酷刑,早就不成人样了。即便如此,章如海也没有画押认罪,没有供状,谁也不敢判罪勾决,只能作为重大嫌疑犯,加紧审讯。 古代的审讯可不像今天,杖刑等酷刑都会使出来,直到撬开疑犯的嘴巴为止。但是,章如海是一个软硬不吃的硬骨头,行刑过程中,昏死了多次也不承认杀人谋财。 口供在证据制度中占据最重要地位。古代法官对口供非常重视,审判程序围绕口供的取得进行,最终的判决也建立在口供基础之上。口供作为古代诉讼证据之王的地位,随着“五听”狱讼审案方式的应用而确立,并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五听是一种通用审讯方法,早在西周时代就已应用在司法实践中。一曰辞听,即所谓听其言词,理屈则辞穷;二曰色听,即所谓察其颜色,理屈则面红耳赤;三曰气听,即听其气息,理屈则气不顺;四曰耳听,即审其听觉,理屈则听不清;五曰目听,观其双目,理屈则眼神闪烁。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包含了某些生理学、心理学的方法,含有科学成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但是,很多官员为了省事,特别是那些贪官污吏,更喜欢用酷刑威逼。刑讯是获得口供的法定手段,为了避免刑讯滥用而造成冤狱,法律对于刑讯程序的规定非常严格。所谓的“大刑伺候”,主要就是打板子。刑讯时使用长三尺五寸,大头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的专用讯囚杖,只能击打背、腿、臀,且要求这三个部位受刑相等,明文规定刑讯不能超过三次,用刑总数不能超过二百下。 刘氏回家后,休息了两天,安顿好一切,再次走上公堂,结果却更悲惨,直接被杖刑二十。真是苍天无眼,明知冤枉,却拿不出证据,而且县官糊涂昏庸,根本就不能愿意去察明核实。 这一次,李书星没有去县衙观看,只派格图前去旁听,他带人在鲁百万家附近转了转。正午的时候,大家聚在一座酒楼上吃饭, 李书星问道:“怎么样?案子审明白了吗?” 格图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被堂上的情形所感染,气愤道:“少爷,这案子真是透着邪气,刘氏一方面喊冤哭诉,另一方面又提不出有力的证据。可把知县大老爷气了个半死无可奈何的动了大刑。一个妇道人家被打的皮开rou绽,死去活来,” 李书星笑道:“哦?还真是奇怪透顶?其弟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过,此女精神可嘉,不足的是太过鲁莽。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她,既然有疑问,一县父母竟然不闻不问,还动用大刑,其中必有缘由。” 格图道:“要想知道实情,恐怕不太容易,说不好就要成了疑案。” 李书星可不这么想,也许是好奇心驱使着他,非要弄个清楚明白,自然自语道:“也未必,好了,快坐下来吃饭吧,今天好好休息,明天有事情要你们忙了。” 他们坐的位子正好临街,李书星向窗外瞟了一眼,“咦!”了一声,愣住了。因为他发现街上正有一人蹒跚而行,步履缓慢,一步三倒,正是那刚上完公堂的刘氏。 让人看得心酸不已,急忙走下楼来,让手下雇了一顶轿子,把刘氏送了回去。家里可以说寒酸之极,破烂不堪,又因为弟弟的案子需要花钱,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现在可以说空无一物,家徒四壁,就连一个能坐的物件都没有。 刘氏刚把恩人请进家,就从屋里跑出一个七八岁的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