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开源节流 (第2/2页)
分贪官污吏,震慑官场,又能收缴赃银,补充国库。结果是可喜的,涉案官员达千人,没收财产总额打三千多万两,令天下侧目。 除了少数清廉正直的官员,大部分贪官污吏的家产按积累五年计算,怎么也有数千两到十多万不等。李书星不能一帮子打死,在查案过程中留了情面,指使办案人员,特别挑选出一部分贪官查办。 因为在道光年间,不贪污的官员少的可怜,如果全部清查掉,恐怕就剩不了多少人去办差了。所以,李书星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清除,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动摇朝纲,稳定局面。 第二种集资的办法就是劝捐。之前的帝王,都乐意使用劝捐这种方式筹集银两,捐款对象由士绅、地主、商人和官员。当然了,一部分是自愿的,也有一部分是半强迫的,而李书星是借助当前的局势,以一道圣旨来劝捐。 在那个时代,皇上的圣旨是必须命令,名义上说是劝,但是,没人敢轻视,多少都要捐一些。实际上,最少也要捐个一百两,一千两的,不可能拿几两碎银打发了事,这可是皇上的旨意。 从圣旨下达日开始,各级官员就不用说了,甘不甘心都要捐,大部分工商业主都是自愿的,因为他们以后的事业还需要政府保驾护航。而那些士绅豪强和地主土豪可就有点勉强了,但是,在各地警察署和守备军队的高压下,也不得不捐献一些银两。 特别是处于江南战乱区的大地主大土豪,凡是缴纳捐银的,都可以得到新军的保护,而且随着战役的转移,妥善安置他们的财产。这在南方各省形成一种所谓的“保护费”制度,李书星的新军除了一部分作战外,另一部分就是收取保护费,积累资金。
富人没有不怕死的,而太平军的政策就是铲除地主阶级,瓜分他们的良田,抢占他们的金银珠宝。因此,人人都希望得到庇护,迫不及待的缴纳保护费,寻求保护,由此也刺激了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 新成立的中华交通银行,在新军保护下设立江南各地分行,为当地的有钱人提供存款业务,出具存单。处在这样的乱世,为了避免人财两失,把大量的现银存到这些新设立的银行,银行存款额的急剧膨胀,缓解了官道修建资金的压力,支援了农田水利建设。 贪污脏银、劝捐银和保护费,共积累资金一亿七千两,银行吸纳存款也达到五千多万两。这三项款额和银行存款,算是广开财源,多方筹集,那下一步的政策就是节流。 众所周知,清朝的特权阶层中,有很大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这些子弟凭借祖宗福荫,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腐化沉沦。 而且,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 到了家道日渐中落,越来越入不敷出的时候,恃着特殊的身份和机灵的口舌,就干上巧取豪夺,诓诓骗骗的事儿了。根本就没有生存之能,完全是一群寄生虫,不断吸食着国库,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 李书星强令那些武官无职的八旗子弟全部迁出北京城,在距离京城三十公里外的各城镇务农,分给他们田地,补偿他们住房。想过游牧生活的,迁送他们回关外或塞外放牧,想经商的,发放一部分本金。 其他各省的八旗子弟也同样待遇,国家不再奉养,如何生存,全靠他们自己的本事。务农、经商或走仕途,也全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不再享有特权。 这一项决策,引起渲染大波,遭到强烈反对,也引起了sao乱,但是,李书星早有防备,京城的数万军队早就严正以待。那些没有强硬后台的只能乖乖的接受安排,稍有背景的子弟被强制出城,背景强硬的子弟闹的最凶,也最不容易解决。因为他们和当朝一些大官僚、宗室皇亲有着极深的渊源。 任何事情都不能做的十全十美,总会留些遗憾,针对这一些人,李书星只能暂时安抚,慢慢解决。其实,断了他们的“月钱”,也就断了他们的生计,留在城里只能坐吃山空,迟早都会出去谋生的。 通过这么一番整顿措施,李书星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加快了建设发展的进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