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 大战前夕 (第1/2页)
中兴二年十二月初四(1853年1月12日),湖北首府武昌城被太平军攻破,震惊朝野,彻底揭露出出旧军队和官僚的弊端,也暴露出朝廷官员之间相互拆台,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之恶行。 李书星执政两年来,还不能完全驾驭群臣,特别是那些地方官,相互勾结起来,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对他的旨意阴奉阳违。任命督抚大员,还需征求军机大臣的建议,并不能随心所欲,当然了,李书星还不清楚臣子的办事能力,也希望借机考察一下这些地方官。 金田起义爆发后,李书星完全听之任之,按照大臣们的建议,任命了一些将领和大臣,分赴各地围剿。当然,也有一部分官职留给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去熔炉去历练,为以后的改革做准备。(注:历史上也如此,咸丰帝即位年龄二十岁,怎么可能懂军事,全是由大臣们献策,再由他发出圣旨。) 李书星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借助这场内战来转移大臣的注意力,为自己的变革减少阻力;顺便把那些心有怨言,趋炎附势之辈“委派”到前线,让他们建功立业;还有一点,同样借助这场内战,彻底摧毁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把大片田地收归国有,迫使那些大地主大土豪接受新的土地政策。 其实,很多做法也是无奈之举,纵观全局,太平天国在反清武装中,只是后起之秀,当时的反清起义军,按清廷的上谕有“四川之嘓匪,河南之捻匪,湖南之斋匪,湖北之痞匪,以及山东安徽匪徒”等十几家,这其中最正统最有号召力的反清老字号当属天地会。在金田起义之前,广西就已经有大胜堂、得胜堂等三十几支天地会起义军在活动,清军最初的主要镇压对象,也是这些几十万天地会武装。 天地会行动隐秘,人才众多,势力遍布中国南方,是清朝最大的反对派。天地会也称“洪门”、“三合会”、“三点会”,下面分很多“堂口”,每个“堂口”有一位管事的大哥,通过歃血为盟,烧黄表等方式结义,加入“堂口”的兄弟拜大哥,服从大哥的调派。江湖上有名望的大侠客,也可以拉起几十号兄弟开新的“山堂”。这样一来,天地会的组织很容易发展壮大,其成员数量庞大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从道光年间开始,各地的起义暴乱一直没有停止过,太平军揭竿而起,各地蛰伏的势力顺势相应。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中,就是李书星继位前控制的北方七省也不能幸免,如此一来,朝廷的兵力就明显不足了。 当前五十多万的总兵力,新军只有十二万,整顿后的旧军队有八万,另外的三十多万旧军队还没有整顿,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也就七八万人。这样一分派,每个省份也就一万多兵力,再分派到各府和重要州县,兵力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 李书星手里拿着战报奏折,对照着地图,详细研究每一场战役,假象自己指挥这些战役,是否能够取胜。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但是每一个细节都知道一清二楚,这就要得益于先前情报系统的完善。 金田村“团营”结集两万余人,举兵造反,一战而动天下,清军大败,文武官员死伤十数人。之后转战武宣、象州,牛排岭之战、三里墟之战、中坪之战、新墟和官村战役,都是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攻克永安后,太平军开始了第一次休整,史称“永安建制”,战斗力增强,士气高涨。 李书星研究着每一个细节,感叹农民爆发起来的可怕,痛斥清兵的懦弱无力,正确对待敌我双方的优缺点。把自己置身其中,去感受那金戈铁马的战场气氛,总结每一场战役的教训,为以后的战役积累宝贵的经验。 清军的失败原因很明显,一方面是战斗力低下,但兵力总数弥补了这一缺陷,另一方面是将帅不和,文武倾轧,导致战机频频丢失。最令人可气的是,主帅夜郎自大,听不得良言,能战者无权,腐败无能者大权在握。 特别是蓑衣渡战役,江忠源早已洞悉太平军打算偷越蓑衣渡,向湖南境内运动的打算,立刻向上级提供其精心设计的歼灭战计划,却被统帅部和春认为不切实际而拒绝。清军与太平军血战年余,损兵折将,心里早把太平军当成不可战胜的敌人,对于太平军向湖南的挺进,不过尽人事听天命,消极应付差使,完全不信江忠源可以主动出击,一举全歼太平军。 江忠源满腹韬略,奈何手无权柄,数万大军皆不为其所用,只得对着湘水用邵阳话骂一声,“烦cao!” 江忠源蓑衣渡的江水暴涨,水势更见湍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