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死相搏 (第2/2页)
攻击,另一个优势就是骑兵了。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太平军起于广西,步兵强悍,马队稀罕,只有高级将领才有骑兵护卫队。 周浦的骑兵连一出,立刻卷起滔天巨浪,太平军炸了锅,人仰马翻,乱作一团。这两队骑兵连成员大部分都是蒙古人,自小生长在马背上,骑术精湛,刀法精妙。算是最早的一批新军,由蒙古草原各部特别挑选出来的,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除了马刀外,还有马枪和少量手枪等兵器装备。 两百多骑人数不多,但速度非常快,如风雷电掣一般,雪亮的刀光映着落日余晖,闪出尺长的光芒,翻飞在敌人的脖颈间。三进三出,冲散了太平军的队形,造成短时混乱,限制了他们的进攻速度,也给太平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周浦看着眼热,跳起身来,振臂一呼:“兄弟们,上刺刀,给我杀。” 说完就抡起战刀,跳出战壕,率先冲了出去,士兵们受到感染,热血沸腾,一同冲进敌营,奋力杀了起来。 张大龙可就着急了,这算是怎么回事呀,堂堂一团之主,还如此冲动,对身边的警卫喊道:“快上去,保护团长,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还好周浦没有完全冲昏头脑,砍杀了一阵子,过足了隐,就撤了回来。他这样做算是抗命,不能做的太过分,万一丢失了阵地,影响了整个战局,自己的一条小命可弥补不了。 太平军毕竟人多,而且经验丰富,很快就稳住了阵脚,重新组织起进攻,也被逼出火气来。就像吃了兴奋药,拼命的向前攻,后方的火炮也发疯似的咆哮起来,一颗颗炮弹落地开花,掩护着大部队一寸寸迁移。
功夫不负有心人,战斗到戌时,太平军终于攻破了清军的第一道防线,直逼安庆城外半里的第二道防线。清军部队大批向后压缩,一部分留下来增援城下的防线,另一部分退进安庆城内,组成最后一道防线。 太平军表面上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损失不小,照此下去,攻破安庆的时候,将会有一半的士兵永久躺在城外。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子夜时分,清军的骑兵团终于出动了,马踏联营,三千铁骑如一阵狂风,接连挑了十多个营盘。 来得快去的也快,还没等太平军组织起有效抵抗的时候,铁骑已经呼啸而去,撤退的无影无踪了。各营盘处处是火光,武器和人员都有损失,最不幸的是影响了士兵的休息,第二天的战斗不得不停下来。 还有一个信息也迫使杨秀清等将领改变策略,探马来报,江宁城防守空虚,兵力不足五千,沿途州县也没有多少兵力防守。而且,尾随而来的清军离这里已经不足十里,转眼就到,前后夹击的滋味可不好受,必须尽早决断。 这时的太平水师占据了优势,战船数千艘,水兵无数,特别是水师统帅罗大纲,那是一员罕见的水战能将。统兵以来,指挥得当,战法娴熟,罕有敌手,为太平军立下汗马功劳。 如此庞大的水军势力,怎能不妥善利用,杨秀清当机立断,战事休整半天,原来的部署不变,午饭后继续攻城。入夜后,其余的兵马水陆并进,水军为主,步兵策应,全速向江宁进发。 太平军新一轮的攻击起了变化,主要以火炮为主,步兵也是以火枪兵为主,其猛烈程度成倍增加。清军主帅彭玉麟的洞察力惊人,再加上江面上的变化,很快做出判断,太平军使得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其目的是绕城而下江宁。 他现在虽然是主帅,但上面还有皇上,圣旨明确要求他确保安庆不丢,保存实力。对比双方的实力,安庆的战局不适合力拼,只能顺其自然,任由太平军向江宁突进。当然了,不能一枪不放就任其离去,他的水军士兵一部分来自海军,其余的是整编旧水师和团练水手,正好借此机会磨练一番,打出一支水上劲旅来。 战斗一直持续到第四天,场面极其惨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安庆的追兵到来的时候,太平军已经扬帆而去了,安庆府算是保住了,但损失不少,幸亏太平军及时改变了战略,否则结果很难预料。 其实,这都在李书星的计划内,这是他的第一步棋,以最小的代价保住安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