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22】 江宁失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 江宁失陷 (第1/2页)

    安庆一战,太平军虽然能全身而退,但损失惨重,死伤人数达五六千人,相当一部分是百战之兵。清军方面,伤亡情况也不乐观,新军减员一千多人,整编的旧军队伤亡过半。

    安庆地理位置险要,是扼守长江,屏障江宁的重要军事据点。朝廷一方的曾国藩、胡林翼和彭玉麟都看出了此地的重要性。李书星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兵书战策和历史上的战例,同样看出安庆的关键,所以才派遣最得力的军政要员主持安庆战役。

    相反,来源于农民的杨秀清等太平军将领,暂时还没有那等眼光,一路上攻城略地,从来都没有真正占据一座城市,建立根据地,前期的指导思想就是占领江宁,建立国都。

    朝廷对各地暴乱的镇压只能分散对抗,因为起义太多了,分布零散,根本就不适合结集大兵团作战。因此,采取以遍布全国的多股少数兵力层层阻击,迟滞消耗敌军,再以少量精锐师团制敌死命的战略方针。

    安庆战役后,太平天国势力依然雄强,沿途清军势单力薄,无人敢撄其锋,短短数日,太平军连克贵池、铜陵和芜湖,兵锋直指镇江、扬州和江宁。尤其是镇江和瓜州,京杭大运河的咽喉所在,一旦控制这两地,就等于掐断了南北漕运往来,抓住了朝廷的经济命脉。

    十九世纪的中国,北方因为过度垦殖,气候恶劣,生产力低下,产粮和经济作物都不足以支撑大清国运转,京师主要靠南方解往的漕粮养活,清廷的财政基本上靠漕银支撑。李书星虽然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信心,但也不敢过分大意,从附近州府抽调优势兵力,布置在扬州和苏州一带。

    另外,抽调江浙一带的旧军队驰援江宁城,江宁将军祥厚主持南京防御,江苏巡抚杨文定守镇江,漕督杨殿邦据瓜州。传令向荣部加快追击的步伐,收拢沿途的清兵,集中力量sao扰太平军。

    然而,顺江而下太平军有六七十万之众,具备战斗力的军队至少有十多万,江宁附近的清军只有数万人,而城内最多有两万兵丁,原有的新军早就被抽调到苏州和扬州两城。可惜,向荣胆怯了,一路上借故拖延,想避开江宁这场战役,因为他心里如明镜一般,当前的局势非常不利,太平军志在江宁城,这将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役,生死难料。

    中兴三年三月初,太平军前锋李开芳部开抵南京,在城外与张炳垣率领的新军发生了激战。张炳垣是个有胆有识之人,计谋百出,作战勇敢,米店伙计出身,两年前,带领数百名练勇加入了新军,屡立战功,很快就荣升为营长。

    张炳垣是土生土长的江宁人,熟悉地形,因为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才和太平军遭遇上。李开芳是个外来户,人数虽然占了优势,但被张炳垣耍了个晕头转向,一时半刻还奈何不了他们,当太平军后续部队赶来的时候,张炳垣已经带领部队转移了。

    林凤翔率领的精锐之师与李开芳汇合后,占领了江宁城南的雨花台,分兵至通济门和朝阳门一带,列营二十多座,在报恩寺塔架起数千斤的大炮,准备进攻聚宝门。太平军水营的战船,从大胜州至七里州一带,密密麻麻,绵延数十里,严密封锁了整个江面,从西北两面截断清军的援救。

    两日后,太平军的主力全部到位,占据了城外的重要据点,修筑营垒,对江宁城完成了合围。城南以聚宝门为重点,城北以仪凤门为主攻方向,展开全面进攻,昼夜轰击,炮火连连,城内多处建筑被轰平,夜晚又放火焚烧城外的寺庙、古迹。城上的清军也不甘示弱,城墙高厚,固若金汤,朝着城外的太平军凶猛的发射火炮,顿时火光冲天,声势浩大,城里城外处处是喊叫声,不断有人倒了下去,尸积如山。

    三月五日,杨秀清命令城北的太平军,以静海寺为掩护,开始向城里挖掘地道,准备实施地xue战术,埋炸药于城墙根。地道挖掘工程十分艰巨,为了防止清军破坏,太平军轮番对城里进行sao扰,一面向城里打炮作掩护,另一面组织人马佯攻。反正太平军人数上占优势,兵分几拨,昼夜不停的攻击,其他各门的攻势也不敢松懈,使清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不但疲劳清军,而且也使清军的炮弹大批浪费掉。

    经十个昼夜的挖掘,仪凤门的隧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