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观戏文 教公子 (第2/3页)
并不合那人的身,导致有多处地方鼓胀起来,看起来有些可笑。 此人便是这次引契丹为援、想要篡唐自立的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而他身后的,自然是他的一帮贤臣良将了。 石敬瑭想要登基为帝的心思虽则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场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他的起兵之由便是“李从珂为先帝养子,并非血亲,故当立先帝幼子许王李从益为帝”。 他现在率众穿着唐朝官服亦是惺惺作态。只是石敬瑭早年虽投身行伍、行军打仗,但身处高位后就养尊处优起来,特别是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掌十五郡财、政、军大权后,更是肥膘突增、身板走形。 从正午到黄昏,这一帮人在城楼上或来回走动或闭目安坐、或贴城而望或独自沉吟、或兴高采烈高谈阔论,或如丧考妣神色黯淡,像足了一群随着戏文内容起伏的看客,直到此刻下起雪来。 “快遣信使前去契丹军营,请大皇帝今晚进晋阳城相会。”石敬瑭笑逐颜开,其余人亦是弹冠而庆。 “列为臣工也请回府更衣,今晚同来赴宴。”石敬瑭扯一扯腰间军带,自顾自地又低语一句,“这东西真难受死我了。”说完率先走下了城楼。 他一声令下,众位“看客”便如过足戏瘾般作了鸟兽散,而仆从们赶紧撤下桌椅果盘,城楼上霎时便空荡荡的,唯有四角的垛楼里仍旧挺立着执勤的军卒。 不过此处还是留下了三人未走。 其中一人乃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穿着五色缀边的白色大袖,外面另罩了一件白狐裘的贴身小袄,眼眉间透着一股少见的秀气,像是天生的一块脂玉。他的眼睛很大,里面装着如深山溪流般纯澈的水。 在少年身边站着的则是一个颧骨高耸、灰眉低垂的半百老人,在他的长袍上绣着一朵径长五寸的独科花,腰间束着一根金玉带,带子上还挂了一只金鱼锦袋,这些都是官阶很高的文臣才能有的装束。 少年被那突如其来的大雪激起了玩性,在城楼上来回小跑,欢呼雀跃。他跑累了,便站在原地展开双臂、摊开双掌,接住了不少雪花,又“呼”地一下将这些雪花重新抛向了空中,然后一面将双手放到小脸上搓着,一面开心地仰望着已经暗下来的天空。 “七公子,该回去做功课了。”一个带些刻板的语声响起。 “哦。”少年的声音里明显透露着对于这场雪景的不舍。他转过身正要走下城楼,忽然眼角瞥见了一个黑影。 那黑影半坐在城墙的“凹”字形中央,一动不动,如同一座石雕。 “咦,是兄长。”七公子认出了那人,大声叫起来,“兄长,你不回府去换衣服么,今晚父亲要举办大宴呐。” “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就不去了。”那黑影站起来,显得又瘦又高。他随意拍了拍身上的积雪,然后缓步走向这处城梯。 “重贵将军,今晚乃是主上亲办的大宴,你不到场的话恐怕…”那文臣点到即止,不再多说。 “刘大人,重睿年幼无知故有此问,你又何必装糊涂呢?”石重贵冷冷地扫了刘昫一眼,便下楼而去。 “老师,兄长刚刚说的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石重睿不解地问道。 刘昫直直看着石重贵的身影,满脸愤怒,不知是在计较他刚刚那句评价七公子的“年幼无知”,还是在计较那个针对自己的阴冷眼神。发觉石重睿在和他说话,刘昫回过神来,但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正色反问道:“七公子可知为何今日主上要带群臣上楼?” “嗯,因为父亲想知道唐军与契丹军交战的情况。”看到老师板起了脸,石重睿马上收起了随意的神态,退后一步,将双手拢在袖中,恭恭敬敬地垂首答道。 “那公子可又知道主上为何要我带你一同上楼观战?” “嗯?”少年心想,这大概是父亲想让我一起来看热闹呗,可现在是和老师间的问答格局,不能随意敷衍,故不敢说,刚想要挠头,又突然想起老师平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教诲,便愣在那里沉默不语。 刘昫并不追问下去,而是提了一个新的问题:“这次主上引契丹国强援又是为何?” “是为了赶走篡位的李从珂,恢复许王的皇位。”少年自信满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老师夜观天象,唐朝国祚将近,将有新的王朝来取代它成为中土南方的主宰。而这个王朝的建立者便是你的父亲。”刘昫愈发显得庄重,俨然一副得道于天的高深表情,“所以你,石重睿,很快便没有人再称呼你为‘七公子’,你新的称谓将是‘殿下’。” 石敬瑭一生共育有五子二女,但前四子皆已死于早年的征战,所以一旦石敬瑭成为皇帝,那么正常情况下石重睿便是太子。而刚刚被石重睿称为“兄长”的那名军官其实是石敬瑭大哥石敬儒的孩子,也就是石重睿的堂兄。 “对,迟早有一天你会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所有人都要对你三跪九叩、高呼‘万岁’。而一旦你坐上了皇位,那么你就必须熟悉刚才的那样的场面。”刘昫扬手一指远方已被大雪覆盖的平原, 石重睿有些懵懂地沿着老师手指的方向看去,努力回忆刚刚发生在那里的一切。 可努力了半天他还是感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